【品橙旅游】国内旅游上市公司第三季度(7-9月)和前三季度(1-9月)的表现如何呢?
随着暑期旅游旺季结束,2025年旅游市场的整体轮廓逐渐清晰:整体而言,国内旅游上市公司第三季度和前三季度,规模性营收同比下降,增长乏力感比较明显;盈利能力有所回升,但空间有限。
不过旅游出行消费力疲软、企业盈利能力承压的转折点已经出现,即航司已经全面实现盈利,旅游业全面复苏的上半场已经打响。

©即梦AI
第三季度总体情况(7-9月)
- 2025年7-9月A股上市旅游企业营收总额前3名为:中国中免(117.11亿元,同减0.38%)、华侨城A(57.08亿元,同减9.67%)、锦江酒店(37.15亿元,同减4.71%)。其中,有不足四成(14家)A股上市旅游企业在营收规模上实现了正增长。
- 2025年7-9月A股上市旅游企业净利润总额前3名为:中国中免(4.52亿元,同减28.94%)、锦江酒店(3.75亿元,同增45.45%)、首旅酒店(3.58亿元,同减2.21%)。其中,有接近七成(26家)A股上市旅游企业实现盈利。


谁在逆势增长?
尽管行业整体增长乏力,但部分企业在营收、净利润或细分业务上实现突破,成为三季度财报中的亮点。
景区类中的长白山、祥源文旅表现抢眼。其中,长白山第三季度营收4.01亿元,同比增长17.78%;净利润1.51亿元,同比增长19.43%,成为景区板块中少数实现“双增”的企业。其冰雪旅游产品与夏季避暑路线形成互补,有效平滑季节性波动。祥源文旅营收3.43亿元,同比增长35.11%;净利润0.64亿元,同比增长27.33%,通过近年来的不断买买买,规模效应初步呈现。
酒店与旅行社中的锦江酒店利润增长亮眼。锦江酒店第三季度在营收同比下降4.71%的背景下,净利润逆势增长45.45%,达3.75亿元。众信旅游营收同比增长12.35%至23.66亿元,但净利润同比下降48.64%,仍处于“以价换量”的恢复阶段。
张家界、西藏旅游利润增幅显著。张家界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405.29%,虽基数较低,但有逐步走出重整的阴霾。西藏旅游净利润同比增长34.68%,得益于香客服务分红、阿里片区游客接待收入增加。
免税消费规模持续被压缩。突出表现在于免税龙头中国中免的营收和利润均不如同期水平,消费需求继续放缓。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王府井身上,特别是其第三季度利润大幅下降68.16%,仅为0.43亿元。珠免集团的情况更是堪忧,受地产业务拖累,第三季度净利润亏损达2.91亿元,加速去地产化已经成为其当前核心任务。
前三季度总体情况(1-9月)
- 2025年1-9月A股上市旅游企业营收总额前3名为:中国中免(398.62亿元,同减7.34%)、华侨城A(170.25亿元,同减41.5%)、锦江酒店(102.41亿元,同减5.09%)。其中,有四成(16家)左右A股上市旅游企业在营收规模上实现了正增长。
- 2025年1-9月A股上市旅游企业净利润总额前3名为:中国中免(30.52亿元,同减22.13%)、首旅酒店(7.55亿元,同增4.36%)、宋城演艺(7.54亿元,同减25.22%)。其中,有六成左右(24家)左右A股上市旅游企业是实现盈利。


从2025年前三季度整体情况来看,营收规模减少成主旋律,利润回暖空间有限。
其中,中青旅成为前三季度中少数实现规模与增速兼具的旅游企业之一。其营收达80.27亿元,同比增长13.89%,在体量庞大的基础上仍保持双位数增长。同样,黄山旅游在营收增长8.75%的同时,净利润虽有所下滑,但其游客基数与收入规模保持稳定。前三季度,黄山景区累计接待进山游客375.72万人,同比增长3.44%;营收达到15.35亿元,同比增长8.75%
旅游地产规模化继续压缩,亏损持续加重。行业龙头华侨城A陷入灾难性困局,营收同比暴跌41.95%,净利润巨亏43.67亿元,显然已经不再是增长乏力的状态,而是危局进一步加深。陷入了严重的收缩困境。同样的,三湘印象则面临着“文化+地产”失衡的考验,在收入锐减39.27%的冲击下,文化演艺业务勉强扛起盈利的大旗,但净利润骤降88.70%,承压明显。而完成重整更名的盈新发展,虽获资本重组却未迎来业绩新生,净利润亏损扩大682%。
2025年前三季度,西安区域三家旅游上市公司共同陷入“网红城市”光环与上市公司业绩严重背离的困境。西安旅游在传统旅行社模式式微的冲击下,营收下滑12.75%,亏损0.80亿元,虽控制成本仍难扭亏;西安饮食则陷入老字号“叫好不叫座”的尴尬,营收下降15.70%,亏损0.85亿元;而作为拥有西安最大流量的大唐不夜城等核心景区的曲江文旅,则亏损0.25亿元,营收减少三成以上,降至7.38亿元。
航司扭亏为盈,成最大赢家?
2025年前三季度,旅游上市公司领域最大的黑马,当属航司。


2025年前三季度,国内七大上市航司首次实现集体盈利。特别是以南航、国航以及东航为代表的三大航的集体扭亏为盈成为最显著标志:南航凭借23.07亿元净利润领跑三大航,其深耕的大湾区市场与货运业务的“压舱石”作用功不可没;国航虽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11.31%,但依托北京枢纽的国际航线复苏,前三季度仍实现18.70亿元盈利;东航则通过坚持“三飞战略”实现惊艳逆转,国际航线“座公里收入”历史性反超国内航线。
与此同时,民营航司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海航控股以28.45亿元净利润超越春秋航空成为新晋“盈利王”,其38.01%的同比增幅,重整后恢复效果明显;而春秋航空净利润下滑10.32%,廉价航空在全民盈利环境下反而面临更激烈的价格竞争压力。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华夏航空,以102.17%的净利润增幅成为增长最快的航司,支线航空市场存在巨大潜力。
当航司的财务报表集体飘红,飞机上座率正在明显回升,航司已经进入全面盈利阶段,旅游行业的春天即将来临了么?旅游业全面盈利还有多远呢?
(梁青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与平台无关)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谁是2025年第三季度上市旅游公司“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