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品橙 | 旅游产业链的新视角,每天带来及时、专业的旅游行业资讯,欢迎查找并添加微信公众账号pinchain

北京东城区:非遗传承创新与文商旅融合发展焕新

作者:品橙旅游

11月26日,在北京东城,一场以“非遗焕新 价值共生”为主题的“‘非遗焕新’优秀项目扶持计划三年成果展暨东城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资源对接大会”在金茂万丽酒店举行。

【品橙旅游】11月26日,在北京东城,一场以“非遗焕新 价值共生”为主题的“‘非遗焕新’优秀项目扶持计划三年成果展暨东城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资源对接大会”在金茂万丽酒店举行。

东城1

东城区是古都文化和京味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不仅有故宫、天坛、大运河、中轴线这样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更有着绚烂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城区非遗代表性项目达225个,居全市首位。

“十四五”期间,东城区不断健全非遗保护制度建设、持续推动“非遗+”业态融合、积极搭建非遗项目展示平台,以“机制焕新、产品焕新、生态焕新”三大维度协同发力,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三年来,我们累计投入专项资金500多万元,奖励扶持了114个优秀非遗项目,今天的活动既是焕新计划扶持项目的成绩单,也是新起点、新征程上的任务书,”东城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这些举措,我们推动非遗实现了从产品思维转向立体思维、从单打独斗转向百业共生的深刻转型,初步形成了非遗与百业共生共荣的良性发展生态。”

合发展,42个非遗项目嫁接文旅

大会期间隆重推出了《东城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中英双语),这是东城区在落实文旅部、市文旅局关于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要求的又一举措,也是东城区第一次以官方形式推出非遗推荐目录,这标志着区域非遗资源整合进入新阶段。

《目录》精选42个适合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非遗项目,系统梳理了五大类别非遗体系:第一章:乐之华,是以天坛中和韶乐、智化寺京音乐等相关技艺为代表的礼乐古韵与城市记忆;第二章:匠之艺,是以景泰蓝制作、北京玉雕等技艺为代表的匠心京作与皇家工艺;第三章:民之趣,是以北京扎燕风筝、北京剪纸等为代表的民俗风物与生活艺趣;第四章:食之韵,是以传统烤鸭技艺、京式糕点制作技艺等为代表的百年老字号的味觉传承;第五章:养之道,是以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为代表的古法养生与东方疗愈。

《推荐目录》除对非遗项目的分类介绍外,还推出了非遗项目的传承场所与体验空间,为文旅融合提供精准导引,标志着我们推动非遗从“技艺传承”向“创新发展”、从“文化遗存”向“融合共生”、从“深闺珍藏”向“时代风景”转化迈出了关键一步。活动现场,与会来宾、媒体朋友纷纷表示:“通过这本《目录》,我们对东城非遗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也为非遗与时代同步、与百业共生开拓了更多可能。”

精准资源对接,六大维度激活产业动能

大会采用“1+1+1+N”模式,即一场启动仪式、一场资源对接、一场成果展示、一系列持续对接活动。在资源对接环节,围绕产品、活动、IP授权、空间赋能、数字创新、教育研学六大方向组别,精准匹配供给侧与需求侧资源。

产品组重点推动工艺品、文创品、特色食品等实体产品开发,促进非遗元素融入现代生活消费;活动组专注体验工作坊、节庆表演等文化内容策划,提升非遗传播的互动性与感染力;IP授权组着力开发非遗图案、形象、故事等知识产权价值,拓展文化符号的应用边界;空间赋能组聚焦艺术陈设、主题空间设计等领域,实现非遗美学与商业环境的有机融合;数字创新组推动AR/VR体验、数字藏品等新技术应用,开拓非遗线上传播新渠道;教育研学组深耕课程开发、研学路线设计,构建非遗传承教育体系。

现场资源对接成效显著。北京面人彭、吉兔坊、北京珐琅厂等50余家非遗项目方,与建设银行、首都宾馆、国际饭店、区相关部门等50余家需求机构达成深度合作意向,共同探索非遗在消费升级、品牌建设、场景营造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京绣传承人毕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资源对接让我们看到了非遗创新的更多可能性。通过与其他行业的交流,我们正在探索将传统京绣技艺与现代服饰设计相结合的新路径。”

大会特邀学界、业界、传媒界代表组成多元观察团,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专家学者从理论高度把脉发展方向,国际留学生带来跨文化视角,自媒体达人贡献传播智慧,新闻媒体提供舆论支持。这种跨界交流为非遗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形成了学术研究与市场应用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东城3

沉浸式体验,全景呈现非遗焕新生态

本次大会突破传统展陈方式,创新打造三大主题展区,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非遗体验场景。“潮起东城”展区聚焦非遗的现代表达,通过京绣与剧装的艺术对话、扎燕风筝的时尚转化、数字玉猪龙的创新呈现,展现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深度融合;“时代共生”展区实景构建“燕京八绝下午茶”等消费场景,直观展示非遗在提升商业空间文化内涵、增强消费体验等方面的独特价值;“薪火相传”展区汇聚珐琅厂、同仁堂、吉兔坊等五十余家代表性项目,系统呈现非遗通过“日用化”“国潮化”“潮流化”实现的创新转化路径。

数字焕新引领未来。完美世界展示了《宇宙护卫队》非遗绘本、数字玉猪龙等项目,将玉雕、京剧等非遗元素通过游戏、动漫、数字艺术形态呈现;北京民艺非遗研究院推出AR剪纸互动体验,让传统剪纸“动起来”,开辟了非遗线上传播与消费新市场。

体验式非遗深入人心。北京便宜坊现场展示锦芳元宵制作技艺,摇元宵、煮元宵的互动环节吸引众多观众驻足;北京红都集团设置盘扣DIY体验区,让观众亲手感受京式旗袍制作技艺的魅力;北京扎燕风筝、北京彩塑脸谱等多项非遗均推出材料包产品,推动非遗从“观赏”走向“体验”。

传统技艺融合当代设计。北京继古雯风将雕漆技艺运用于茶器、手串、插屏等实用器物,赋予古老技艺新的生命;北京金漆镶嵌厂推出雕填彩绘首饰盒、漆珠饰品系列,将宫廷美学融入现代生活;北京盈君堂以内画技艺创作“京韵中轴”太平缸、冰壶造型文创等,在方寸之间展现大千世界。

IP联动与跨界授权。北京兴鑫京艺将京剧脸谱与容器瓶、珠绣胸针、陶瓷茶具等结合,推出“眉飞色舞”“时来运转”等系列,实现传统符号的现代表达;北京剧装厂有限责任公司展示精美宫装,探索剧装技艺在高端礼服定制、文化展示中的新可能。

文化领域自媒体在现场拍摄表示:“今天的大会让我看到了非遗从‘被保护’到‘被需要’的转变。在‘时代共生’展区,非遗与现代商业空间的完美融合,展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巨大价值。”

成效显著,开启非遗可持续发展新篇章

本次大会既是阶段性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未来深度合作的起点。通过前期系统调研与现场精准对接,大会促成了一批实质性合作项目,《东城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的发布为后续系统化合作提供了专业指南。东城区正以“非遗焕新计划”为引领,构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商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卜希霆在总结点评时指出:“本次大会成功构建了非遗与产业对接的创新平台,展现了非遗在当代社会中的多重价值。东城区通过‘三大焕新’的系统性实践,探索出了一条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让传统技艺成为现代生活的美学表达,让文化记忆转化为时代发展的创新动能。这种‘资源整合+产业联动+价值共生’的模式,不仅为非遗保护提供了‘东城方案’,更为全国文化传承创新工作树立了示范标杆。”

未来,东城区文旅局将立足古都文化、京味文化等资源禀赋,持续开拓和丰富文化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创新市场化途径和机制,不断提升东城文化资源价值转化能力,继续创造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鲜活场景和生动实践。一是加强系统性保护,持续完善非遗名录体系和传承机制;二是推动创新性发展,促进非遗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以价值共生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三是拓宽国际化视野,推动非遗走向世界舞台。通过持续努力,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贡献坚实的“东城力量”。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北京东城区:非遗传承创新与文商旅融合发展焕新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