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品橙 | 旅游产业链的新视角,每天带来及时、专业的旅游行业资讯,欢迎查找并添加微信公众账号pinchain

北京十二时辰:如何打造一座不落幕的城市

作者:品橙旅游

十二时辰繁华似锦,是现代都市的欲望与踟躇。一面是对夜经济的强烈渴望,另一面是城市内在特性与外在规制的各种掣肘。叠加中的矛盾与曲折,恰为我们的思考提供了注解:如何打造一座不落幕的城市,在北京的夜晚,或许隐藏着最好的答案。

【品橙旅游】7月15日,肯德基开始推出夜宵串串卤味产品,首批在十个城市售卖,没有北京。有人调侃,这是因为北京人“睡得早”。

但就在3天前的7月12日,北京市政府刚刚推出《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提出十三项具体举措,意欲打造具有全球知名度的“夜京城”消费品牌。

十二时辰繁华似锦,是现代都市的欲望与踟躇。一面是对夜经济的强烈渴望,另一面是城市内在特性与外在规制的各种掣肘。叠加中的矛盾与曲折,恰为我们的思考提供了注解:如何打造一座不落幕的城市,在北京的夜晚,或许隐藏着最好的答案。

beijing190729a

景点与市井

城市夜游,该去哪儿?

旅游消费是夜经济的重要内容,游客也是夜经济的重点消费人群。但在各大城市,夜间去景点游玩似乎并不是最佳选择。原因很简单,大部分景点没有夜间游览项目,可选择的地方很少。

以北京的夏季为例,故宫晚上5点关门,颐和园晚上6点关门,国家博物馆晚上5点关门,十三陵晚上5点半关门,八达岭长城晚上7点关门……成本、安全,以及作为“国家单位”的体制制约,都是景区夜间难以开放的原因。

那些全天开放的,基本都是开放式街区,像王府井、南锣鼓巷、798等,要看里面具体的商户开业到几点。比如798,虽然园区是全天开放的,但晚上大部分展厅、画廊、餐厅等关门下班了,几乎没什么可看的。

部分景区也尝试推出夜间项目,但各有短处。故宫在今年元宵推出灯光秀,褒贬不一,预计难以成为常态;鸟巢晚上有灯光秀,但演出时间有限,比如今年是6月18日到10月7日,而且晚上只演到9点半;古北水镇是夜游做得相对较好的,打出“星空小镇”的口号也很吸引人,但缺点是距离市区太远,夜游只能跟白天游玩打包在一起,而且必须包含住宿费用,成本较高。

这些问题在大多数旅游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城市夜游,与其局限于传统景点“勉为其难”地开放,不如把重点放在融入城市市井生活之中。吃吃喝喝,娱乐休闲,享受像当地市民一样的夜生活。

这也是为什么,北京把繁荣夜经济的重点放在了“吃”上。在重点打造的商圈里,蓝色港湾、世贸天阶、簋街、合生汇、郎园、食宝街等,都是以吃见长的。培育16区特色精品夜市、打造“深夜食堂”,是各项措施里最明确、也最具可操作性的。

夜间市井生活与日间景点旅游相结合,恰好构成城市旅游的两面,增强互补性。市民生活最能代表一座城市真正的气质,也应该成为城市旅游打破景点观光的桎梏,迈向深入的一个方向。同时,“融入式”的旅游方式,也正在成为一种旅游潮流,民宿的兴起就是一个例证。高频的生活类消费也对旅游消费能够起到带动补充作用。

一座不落幕的城市,在观光景点,更在市井陋巷。

盆栽与野生

1988年春天,北京东直门大街上开了第一家24小时营业的个体饭店,“晓林菜馆”。那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早已不再满足于吃大锅饭和国有单位食堂,东直门外又即将兴建使馆区,当时的个体餐馆还很少,夜间营业的更是基本没有。晓林菜馆开业不久,人们口口相传,晚上的客人很快就多起来。它的成功又迅速带起附近一批24小时营业的餐厅,到这条街上吃夜宵的人越来越多,成为京城的知名地标。这就是著名的“簋街”。

beijing190724a

80年代的三里屯,就像那个年代的北京其他地方一样,荒凉简陋,只有工厂、小卖铺,甚至还有汽配一条街。用生长于此的作家冯唐的话说:“那时候,三里屯还只是一堆没脸没屁股的六层红砖楼。”但随着使馆区的兴建,周边外国人越来越多,酒吧文化和夜生活理念逐渐渗透。1995年,三里屯北街开设第一家酒吧,其后逐渐形成酒吧一条街,鼎盛时,据说这里的酒吧数量占到全北京的40%以上。到三里屯泡吧,成为北京夜生活的重要标志。

在北京海淀区的“宇宙中心”五道口,晚上十点才是生活的开始。这里聚集了清华、北大、北语、北林等众多高校,新浪、网易、搜狐等若干互联网公司,有数不清的餐厅、夜店、小店、书店等等。这里的夜生活主体是年轻人,大学生、留学生、创业者,充满荷尔蒙与小资情调的氛围。

这些著名夜间商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市场自发形成。从没有人说过,让我们造一个簋街,造一个三里屯或五道口吧。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场,需求大就形成规模,规模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了商圈、地标。

夜间经济与日间经济的需求特点不同,白天人们有许多刚性需求,夜间消费则是选择性需求,就像夜宵并不是一定要吃,酒吧并不是必须要泡。夜经济对需求的依赖度极高,是市场经济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

而政府在其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是需要仔细研究的。

公共服务,这是政府应该做的。比如公共交通问题,一直是制约夜间经济的重要因素。此次北京提出,延长地铁运营时间,引导出租车夜间调度,这是非常有益的举措。

提供夜间公共文化服务,也是有道理的。比如,继续扶持24小时实体书店;鼓励有条件的博物馆、美术馆延长开放时间。但这也要考虑性价比,因为相应的成本都需要政府来买单。

而在一些纯市场化的领域,政府是否有必要用“补贴”的方式来刺激消费,值得商榷。北京为发展深夜食堂,提出了优厚的补贴政策。《关于申报2019年度商业流通发展项目的通知》中,每个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最高支持500万元,每个深夜食堂门店最高支持50万元,每个新建餐厅最高支持40万元,每个中央厨房最高支持300万元,建设提升餐厅卫生间每个最高支持10万元,每个阳光餐饮餐厅和绿色餐厅最高支持均为20万元。

问题是,就算这些餐厅都每晚营业到12点,硬件设施特别好,卫生间特别干净,饭做得也好吃,就一定能客流爆满吗?夜间商圈的形成,是多种因素构成的,包括餐饮之外是否有其他休闲娱乐场所,能否形成综合消费体系,也就是“圈”的概念特别重要。此外,是否有独一无二的特色,有没有地标式目的地,值不值得专程来打卡,等等。这些都不是能补贴出来的,尤其是在极为多样化的现代都市文化中,热点与流行的趋势瞬息万变,几乎没有规律可循,只能跟着时刻变化的市场走。

只有真正有需求的市场,才不会落幕。

夜晚与白昼

夜晚与白天不同,但夜晚也是白天的映射。在白天的城市里发生的一切,都能在夜晚找到自己的影子。

撑起城市夜晚的,是人。打造不夜城,首先要搞明白的是,什么样的人会愿意并喜欢在夜间消费。是游客,还是市民;是单身年轻人,还是中产家庭;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是男人,还是女人。而这些年,他们在白天过着怎样的生活,是否有精力、有心情去点亮这座城市的夜晚。第二天,他们是否还会留在这座城市。

beijing190724b

衡量城市夜晚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活力。活力来自多样性,有传统的,也要有现代的;有主流的,也要有地下的。甚至有时候,夜晚的魅力恰来自一种暧昧的、接地气的、难以作出价值判断的“乱”。如何看待这种“乱”或“无序”,考验的是城市的包容性与治理水平。这从白天的城市治理思路就能看得出。

在一座城市的夜晚游荡,最能嗅到它真实的气息。这种气息会转化成文字,留在游客的攻略分享里;转化成味道,留在食客的味蕾上;转化成声音,留在演出的票根上;转化成图像,留在不忍删除的相册里。

最终,一座不落幕的城市,是留在人们记忆中。无论是生活中其中的人们、与它匆匆相遇于旅途的人们,还是曾经奋斗又离开的人们,在十二时辰岁月流转中,念念不忘的回响。(品橙旅游 周易水)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北京十二时辰:如何打造一座不落幕的城市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