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品橙 | 旅游产业链的新视角,每天带来及时、专业的旅游行业资讯,欢迎查找并添加微信公众账号pinchain

“不预约,不出游”是否会成为疫后旅游新常态?

来源:央视新闻周刊-岩松说

过去的这个五一假期,是2008年实行五一小长假以来最长的一个五一假期,三天变成了五天。而且它是4月8号武汉解封之后,迎来的一个大的假期,对于在疫情中在家里头待得太久的国人来说,出门走走,出去玩玩,简直像梦想一样,而对于因疫情的冲击而损失极其惨重的旅游业来说,也是一个慢慢恢复元气的好起点。

白岩松:过去的这个五一假期,是2008年实行五一小长假以来最长的一个五一假期,三天变成了五天。而且它是4月8号武汉解封之后,迎来的一个大的假期,对于在疫情中在家里头待得太久的国人来说,出门走走,出去玩玩,简直像梦想一样,而对于因疫情的冲击而损失极其惨重的旅游业来说,也是一个慢慢恢复元气的好起点。不过面对这个五一假期,恐怕很多人的心情是一样的,既兴奋期待,又有些担心和忐忑,怎么样才能玩得安全?于是限流、预约、刷码测体温,保持距离,都成了这个五一假期的关键词,《新闻周刊》本周视点就来关注:限流的五一。

深夜三条通告,泰山紧急限流

疫情防控期间, 文化和旅游部规定,景区接待游客量不得超过核定最大承载量的30%。而为保险起见,泰山景区将2.9万人设定为预警数字,低于文旅部规定的限流任务。五一当天,最高游客数达2.8万人,24小时开放的泰山景区于晚上十点发布首条通告,暂停售票。

管理者发现,总量可调控,但流动的游客有局部扎堆和拥挤风险。观日出的绝对面积狭小加之下山瞬间聚集,扎堆便有可能发生。据估算,当天预计观日出的5000人存在扎堆风险。

泰山景区党工委副书记 万庆海:岱顶的游览区域面积仅为1.6平方公里,能够适合看日出的面积更小,所以说游客在早上看日出的过程当中,可能这些区域人员密度就稍微大一些。看完日出以后游客下山,使得个别路段短时间内就出现了人员相对集中的情况。

晚上11点半左右,景区又发了第二条通告,按照0:00至8:00、8:00至16:00、16:00至24:00三个时段进行分时网络预约购票。而仅仅过了5分钟,景区再发第三条通告,决定在日出后实行分区分时通行措施。同时,从5月2号开始,管理者不断调低岱顶游客警戒数,从5000多人减到3000人,直至4号、5号暂停岱顶看日出项目。

五一小长假的后三天,泰山景区更是全面停止线下售票,实行全网实名制预约购票。事实上,作为人口大国,像岱顶日出等奇观聚集地也是疫情之外常态中的稀缺性景观,泰山景区疫情期紧急推出的预约售票制其实已在国内部分和国外重要景区中悄然推行,在防意外踩踏、保护文物古迹等方面成效显著,更提升着人们对旅行的深度体验,启发着景区管理者把预约从紧急态向日常态转变。景区管理者表示,五一后,将岱顶日出预约售票升级为日常管理制度。

白岩松:游客平常我们去哪玩,只要确定目的地就OK了,不太会去想不同的目的地,它的不同究竟在哪些方面?比如过去的这个五一,大多数的景点都是按核定的最大承载的30%来确定限流,但其实不同的景点受这个制度的影响大小可就完全不一样。有的景点是靠门票吃饭,那这个限流自然影响很大,平常30%的门票钱,可能还不够景点开放的各种成本,亏损运营是注定的。而有的景点是靠人流吃饭,那么限流也会有影响。还有的景点,它本来就是免票,比如博物馆,限流对他的影响就没那么大。当然,这只是简单的一个分类,接下来让我们更细致的去观察一下限流和预约,对于不同的景点影响都是怎么样的?

游客减少,景区如何平衡保护与营收?

游客少了,对于景区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门票收入减少,但从游客角度来看,这反倒是最佳的旅游体验,相比以往节假日人头涌动的场景,游客更喜欢限流后的景区,而无论是对于历史古迹还是名山大川,游客减少,环境生态的保护压力也相对减小,那么,怎样留住游客?怎样让他们有更多的旅游消费?或许就是景区该去着重思考的问题。

距离昆明市区80多公里的凤龙湾,当地民营企业投资建设了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旅游特色小镇,五一假期,这里吸引了不少自驾游的昆明市民。30元的门票,对于游客来说看山赏水物有所值,而对于小镇来说,门票收入在整个旅游收入中的占比,其实还不到30%。

昆明凤龙湾特色小镇运营中心总经理 顾海峰:吃住行游娱购我们这里都有,我们有商业街,就有餐厅,我们这一块酒店我们也有,游玩的地方就是火车游船。(营收)总金额上来讲,今年这五天来讲跟去年没有太大的变化。

同样也是在实施每天5000人次的限流,但凤龙湾这个旅游小镇,受到的冲击明显小得多,这或许就得益于经营模式的多样化。

白岩松:约会这个词,过去很长的时间,往往单指谈恋爱,后来朋友同学们都忙起来了,吃饭或者玩也不能直接上门去找了,得约着来。但怎么着也在很长时间里没太习惯去景点玩还要提前跟人家约,大门开着呢,带着钱去了进去就完了,但近几年情况开始发生了变化,比如故宫,疫情之前,不提前约,往往你就真进不去,但这回疫情来了,很多事儿都得约了,过去的这个五一,“不预约,不出游”,已经成了媒体新闻的标题,也成了景点门口的标语,这是一个开始?还是等未来疫情全都过去,预约旅游也会成为过去式呢?

每逢假日人挤人,预约旅游能否破局?

刚刚结束的五一小长假,全国各大景区,几乎已经很难看到人挨人,挤成一锅粥的画面。取而代之的,是游客限流后带来的秩序井然、畅游无阻。事实上,从2013年《旅游法》颁布,国家层面就一直在推行景区节假日限流、预约购票,但进展依旧比较缓慢,只在个别景点得以实现。反倒是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将这个纠结了7年的顽石,向前推动了一步。

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景区盈利还是依靠门票。多一个人入园,就意味着多一份营收。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何黄金周高峰时期,明明有些景区已经挤得摩肩接踵,售票处仍然在竭力卖票。针对这一现象,2013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旅游法》明确规定,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开始对景区实施游客限流。然而,实际的执行中却常常出现,不少景区对最大承载量熟视无睹,超限接待游客。同时,为了避免处罚,将最大游客接待量虚高几万的,也不在少数。

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 刘思敏:流量控制实际上跟我们现在的这个景区行业的生存模式,它有一定的利益冲突。我们大部分景区是靠门票经济,但这是跟我们的发展阶段,跟我们现在投资收益模式,也跟我们的大量的以观光为主的这种国内旅游紧密相关。

除了景区本身限流的动力不足外,现行的假日结构,也在加剧人群向景区聚集。中国人注重家庭,习惯“举家出游”。平日里,大人上班,小孩儿上学,很难凑到一起。只有小长假、黄金周,才能找到珍贵的一起出行的机会。相较于一家人团圆、相聚的好时光,似乎再长时间的排队、拥挤,都变得可以接受、忍耐。因此,只要这种“共时性”放假的结构不能打破,人群在特定时间向景区聚集的情况,仍然会反复出现,难以疏导。

但无论怎样分流,旅游业就其本质而言,还是一个淡旺季明显的行业。一个人就算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出行,但受到文化、气候、地理各方面的原因,依然有可能会做出与其他人在类似时间出游的选择。比如,受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文化感召,重阳节前后,即便不放假,也不可避免地会成为登山游客聚集的高发日期;而每年的10月10号到11月10号,红叶盛开的季节,尽管不是黄金周,北京香山同样游客络绎不绝。因此,为保障更大范围的安全,提供给游客更加舒适的体验,同时促进旅游管理更加科学,门票预约制都需要常态化地延续下去。

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 刘思敏:这次疫情,已经让我们普遍推行了门票预约,那么我们当然就能够把这个门票预约作为一个科学的,跟国际接轨的这么一种管理手段,它应该坚持下去,甭管你的人是不是游客,是不是在平时没有超过最大接待量,所以不要把门票预约作为一个功利性的,投机取巧的应急的行为,而要发挥我们在上面的投入,那么让它变成一个常规的、常态性的科学管理手段。

白岩松: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使中国的旅游行业,整体遭受了重创,比如单一个湖北,第一季度旅游文化产业的收入就减少了1500个亿,别忘了,他还涉及省内四万多从业者。而也正是这次疫情的冲击,恐怕也会使未来我们的旅游方式和内容发生很多的改变,比如“不预约,不出游”,会成为更大比例的旅游方式。再比如:现在曾占中国旅游行业半壁江山的境外游,现在几乎是零,于是国内游的潜力就开始被最大范围的挖掘,它也将有助于中国国内游水准和条件提升的一个新起点。还有分餐制、人和人保持适当的距离等等等等,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三分治七分养都是中国人常说的老理儿,对于中国旅游行业来说,过去的这个“五一”也是七分养的一个开始,道路可能依然曲折,但我们该一起相信: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我们都是爱玩的,并且会更爱玩儿。(原题《“不预约,不出游”,是否会成为疫后旅游新常态?》)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不预约,不出游”是否会成为疫后旅游新常态?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