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品橙 | 旅游产业链的新视角,每天带来及时、专业的旅游行业资讯,欢迎查找并添加微信公众账号pinchain

厉新建:直面山地旅游发展的挑战和短板

作者:品橙旅游

近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厉新建在主题演讲《山地旅游的挑战与发展》中指出,山地旅游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守摊子思想、最大的制约是开放空间不足、最大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最大的短板是品牌化不足。

【品橙旅游】近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厉新建在主题演讲《山地旅游的挑战与发展》中指出,山地旅游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守摊子思想、最大的制约是开放空间不足、最大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最大的短板是品牌化不足。

lixinjian201111a

最大的挑战是守摊子思想

当前山地旅游发展的过程当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守摊子的思想。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但是仍然有很多特困连片区域的“硬骨头”,在扶贫攻坚的过程当中需要去啃,这些值得关注的特困连片区域,主要都是山区。

从全球的角度来说,全球的山地过夜游客有12.2亿,整个规模有1.36万亿收入。如果真的要去利用山地旅游去推动发展的话,可能又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相违背。

需要选择一些条件具备的地方,优先去探索。

同时也关注到,国家最高领导人曾在浙江省当省委书记的时候,视察莫干山的时候提到过,莫干山有很好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都要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建设,而不能一味的“守摊子”。但实际上,很多山地、山区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往往是保护的思想居多,开发会比较少,转化的研究也比较少。

一般情况下,讲绿水青山、游山玩水的时候,对水的关注则多于山,山的文章往往做的不足。即使开发建设,大多数做的都是高山、名山的文章。而除了高山名山之外的浅山丘陵地区的文章,实际上是比较少的。

在首批中国国家公园示范的试点过程当中,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方案里多次提及,“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最严格的保护”“严格规划建设管控”。虽然也强调了要“坚持全民公益性”,但实际上在这么严格情况下,要体现公益性很难。所以在过度保护的情况下,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足的时候,山岳旅游发展一定会受到很多的约束。

国家公园的公园特性体现不充分,受众普遍性不足,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实际上也是一个“守摊子”的发展体系。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进一步去关注的第一批十个国家公园当中大多数都是山岳的,这会其他的山岳公园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其他山岳公园当中除了国家自然保护区之外,还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在整个国家公园体系的引导下,山岳公园会非常害怕触碰到红线。即便在这个地区有一些探索性的发展,也可能会因为怕触碰到红线,把一些创新性的项目关停掉了。

甚至对一些山岳型景区,由于在环保风暴下提出了一些不切合实际的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的要求,也会影响到这些地区的发展。在大尺度的山岳、山地景区保护思想下的原住民搬迁行动,会不会打破山地自身的供给体系、服务体系和能力,如果打破了整个服务体系和能力的时候,这些山地本身的旅游发展,整个供给会不会受到影响?这些都是需要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去加以关注。

所以,基于守摊子的严格的生态保护,可能是最大的制约。

最大的制约是开放空间不足

想要利用这些资源,山地又必须去开发。山地资源、文化资源的意义和价值,只有人的创造性体现出来,这个意义和价值才能成立。如果要去加以开发的时候,是不是有足够的可以用于开发的空间?

通常会看到的情况是,山区、山地旅游发展的过程当中,整个景区的范围很大,景区当中可供开发的、可供利用的面积可能很小,面向市场开放的面积比例可能会很低。而在面向游客开放的空间当中,有哪些是能跟起到综合作用的自驾车很好结合的,自驾游客可以直接进到山地去进行畅通无阻的游览的,恐怕在中国,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办法实现。但是在国外,大多数国家公园其实都可以自己开车进去。所以,我想这可能是一个总体面积、开发利用面积和面向游客的面积的三方关系。

但在山地旅游发展过程当中,比如说要打破门票经济,要做多元经营,但是由于用地政策的限制,就会发现产业链是没有办法延伸,客运要增长的时候空间也是有限的,利用的方式也是非常单一的。所以,今天绝大多数山地旅游发展的过程当中都是观光旅游,想要发展山地运动、山地度假、山地休闲,其实没有这么多地方可以让开发。

今天,绝大多数山地旅游的发展只是把山地或者把山岳本身作为产品来开发的,把山岳、山地做一个山地的环境、山地的空间,做一个背景来加以开发和利用的这些方面实际上很少。山地环境和空间没有成为根据附加值产品的载体和背景,山地旅游的发展空间受到极大限制,综合体模式实施的可能性就比较低,对多元化发展形成重要制约。

不难发现,山地旅游的商业模式是受限制的,包括山上旅游山下住,同样也面临着用地指标的问题。山地旅游发展的过程当中,山地旅游产品的创新积极性严重不足,产品更新迭代的难度大,山岳旅游发展严重依赖于营销的创新。当营销的队伍发生变化的时候,或者营销的手段没有更进一步迭代创新的时候,山岳旅游的发展就很有可能会从高峰快速的跌到谷底。

在山地旅游发展的拓展空间,可能最重要的在于“地”,而不在于“山”。所以山下的地和所在的地的物产是最重要的,这些元素如何更好的去利用,来跟山地旅游自身的山上发展或者山地围墙里面的发展做协同,有足够的项目支撑,把低频的旅游和高频的生活消费做融通做结合。可能在下一步拓展空间的时候,需要去加以关注。

在山地旅游发展过程中,没有办法像城市一样去做房地产项目的平衡。所以即便拿到地的时候,这个地本身应该怎么去用?对山地旅游发展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山地音乐会、山地马拉松、山地自行车、山地越野等项目可以做,但又要看没有足够的流量和利润。如果不能形成自身利润的话,能不能对整个项目有品牌贡献和推动?这些有没有、多不多、优不优、值不值得的问题,始终需要去关注。

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更多的去借助科技的赋能。像探讨无障碍旅游一样,怎么样通过科技的手段来解决临场消费障碍、具身体验障碍,怎么样通过科技赋能的方式,另眼来看山岳景区,不是一边走一边看,不是平视,能不能俯视,能不能探索更多的其他的看山的方式。即便只是观光山的时候,也可以通过科技的方式来做调整。

最大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

发展上也有很多不平衡。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体系是瞄准着今天的所谓的主流消费人群,年轻人80后、90后或者95后、00后,但是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当中,除了关注年轻人之外,还需要关注年轻化的市场。2.5亿的老年人不都是没有办法行动的老年人,他们是年轻化的老年人。所以在这层面上,也需要去关注,既需要关注有钱人,也需要去关注有休闲旅游消费需求的这些人群。

在山岳旅游发展的过程当中,自然特性利用的比较多,但是文化资源利用的比较少;观光做的比较多,研学做的比较少;浅层的体验做的多,深层的体验做得少;传统的做的多,自然教育、自然研学、户外生存这一方面做的少;硬开发的产品做得多,设施建得多,但软开发的空间做的少,空间价值挖掘的比较少;传统类的做的多,运动类做的相对少。虽然,80后、90后是今天的主流消费人群,但这些人所喜欢的山岳的消费方式,在很多地方其实都没有做,这些都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去关注的。

在山岳发展的过程当中,还面临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平衡,人才的需求和供给的不平衡,山岳景区往往没有办法吸引到高质量人才。这些人到山区的时候,社交场所、社交便利化都会受到很多约束。大部分人宁愿在城市里面赚的钱少一点,也不愿意到山区,到山地旅游的景区去赚更多的钱。山地旅游其实更多的需要依赖的是本地的人才,但是本地人才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教育文化水平跟今天的市场接轨的能力相对来说还是欠缺的。

最大的短板是品牌化不足

第四个方面是品牌化做得不够。山岳旅游其实还没有形成一个非常鲜明的群体的形象。所以,在整个社会认知的群体形象,还没有建立起来。产品品牌打造的过程当中,游的多,玩的少,深度参与的还远远不够。讲徒步的时候,可能有些地方有一些徒步旅游产品,但是纵贯性的、系列性的像横断山脉这样的徒步线路,也没有形成国家徒步的体系。

系列化的、品牌化的、标准化的、品质化的这些方面还远远不够。山地旅游现在虽然有团标,但整个山地旅游的国家标准研发和国际标准的引入也是远远不够的,山地旅游发展过程当中的个性,也还远远没有形成。

讲到山岳的时候,习惯的想到黄山、泰山、华山,除了这些传统上的险奇秀这些地方之外,新的替代者的形象还没有形成。今天,莽山五指峰景区是一个非常好的实践,是无障碍山岳景区的新的定义。 提到“无障碍旅游”的时候,首先会想到莽山五指峰景区。今天所在莽山五指峰景区,它不是一个简单上下的山岳,它是在一个立交的山岳,有三层道路。所以虽然山本身很高1900米,但是可以如履平地,闲游莽山。 (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厉新建:直面山地旅游发展的挑战和短板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