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橙旅游】文化古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丰厚。截至2024年12月,中国非遗资源总量近87万项,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近年来,国家、各地方政府对非遗重视程度不亚于经济发展。2025年3月12日,文化和旅游部确定并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全国共958人入选,北京市31人入选,而在北京市东城区就有11人入选。至此,东城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总人数已达60人。
“当时第六批名单一出,故宫博物院资深文物修复专家恽小钢就给我留言说:咱们是不是得把传承人聚一起聊一聊,谈谈非遗传承的事?我说必须的,正好东城区文旅局也有这个想法。”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回忆道。
4月8日,春光正好,在北京唯一有据可考的曹雪芹曾经的居住地——曹雪芹故居纪念馆,11位传承人以“时光的故事”为主题展开了一场非遗与时间的对话。北京玉雕传承人杨根连说:“文化的长河中,每一代人都是一束光。我们以玉为媒,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金玉之光。”
其实,在新时代中,非遗传承不仅仅是前人的金玉之光,也是打开未来的文化之光、产业之光。为了这一薪火相承,作为北京非遗“头把交椅”的首善之区——东城区做了哪些工作?
东城区非遗传承人的故事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到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工作制度科学规范、运行有效,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显著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而随着第六批非遗传承人名单的推出,北京东城区的非遗工作效果也浮出水面。
第六批国家级传承人中年纪最小的屈永增,是智化寺京音乐第二十代传承人,除周一闭馆和修缮外,二十多年来每年300余场的演出风雨无阻,也见证了新时代下智化寺京音乐从“门可罗雀”到“人头攒动”的时代转变。
他说:“还记得2004年智化寺刚开始有展演时,台下没有几名观众,但如今我们的旺季每天接待游客和观众超过3000人次,其中不乏为听京音乐专程赶来的游客,这背后是文化自信,更是非遗在新时代的真实写照。”
除了在寺里演出,屈永增及师兄弟们还走入校园,开办非遗夏令营、传承人培训班,乃至累计举办了11次的智化寺音乐节,从公众号传播到线上展演,他们用音乐使古老文化走出了传统农村故乡,用声音唤起大众的北京记忆,点燃年轻人心中对传统音乐的兴趣与敬意。
而位居北京工艺品“四大名旦”之首的景泰蓝技艺早就被世人所认知,但因为景泰蓝生产工艺繁复,一般是按生产线工作,在申报时,文旅局的同志们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反反复复地与传承人沟通,帮助传承人指导修改申报材料,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了申报,同时又协助申报人做好现场的答辩。
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衣福成表示,各级政府都对我们企业在人才培养、非遗活动的组织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使得企业在人才培养、市场营销、产品创新应用等方面一直走得很顺畅。
近年来,东城区文旅局坚持将“非遗之城”作为文旅工作的支点,从建立完善非遗保护政策机制、加强非遗人才培养、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促进非遗保护活态传承等方面综合施策,通过非遗“焕新计划”“非遗在社区”等举措,系统性推动非遗传承,构建了活态传承生机勃勃、保护体系不断健全、创新活力持续涌动的发展图景。
制度创新才能让非遗焕新
东城区是古都文化和京味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区域,目前拥有非遗项目总数达到225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37项、北京市级非遗保护名录71项,位居全市第一。
这是挖也挖不完的宝藏,也是干也干不完的工作。“有些城市可能只有三四种非遗,在方方面面都能用上,而我们面对着225项非遗,除了‘燕京八绝’,还要兼顾方方面面。”相关负责人说。
2023年,东城区正式启动“非遗焕新”优秀项目扶持计划,持续重点关注调查出版、传承活动、宣传普及、合理利用等四大方向的内容,将凸显首都核心区“非遗之城”特色的优秀项目纳入扶持范畴。这些项目不仅获得了“非遗焕新”计划的资金支持,还在项目协调推进、资源优化配置、金融扶持、宣传渠道拓展等方面得到了东城区的重点支持。
实施非遗“焕新计划”的这两年,东城区文旅局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的整体性遗产保护观和“保护第一、突出特色、合理利用、均衡发展”的工作思路,通过“非遗+旅游”“非遗+科技”“非遗+老字号”“非遗+文创”等手段,从机制焕新、产品焕新、生态焕新等三个维度,推动非遗保护的体制机制创新、实现非遗创新性成果转化案例落地、促进非遗与老字号融合发展。先后认定两批、十个“非遗新场景实践基地”,连续三年开展“非遗焕新”优秀项目扶持计划,推动非遗进酒店、进商圈、进园区,加速了优秀传统文化破壁出圈。
2024年,东城区文旅局推出的《非遗焕新资源手册》,打破了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对非遗的十大分类,而是从当代生活的角度,将非遗与旅游、文创、时尚、体验等元素相融合,比如“食”有便宜坊烤鸭、全聚德烤鸭、都一处烧卖等非遗美食,还推出了两条旅游线路,一条是中轴线主题的,另外一条是老字号主题的非遗旅游线路。
“这本手册相当于是提出了非遗融入当代生活的多种可能性,也是我们推动非遗转化创新发展的一个抓手。通过‘非遗+’和‘+非遗’两种路径,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资产优势,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东城区文旅局非遗科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东城区文旅局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制定了《非遗代表性项目认定管理办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管理办法》《非遗专项扶持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等,不断健全新时代非遗工作的“四梁八柱”,使东城非遗传承有序、后继有人。
积极搭建展示平台,让非遗扬帆出海。2024年,先后推荐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参与文旅部、北京市和东城区主办、组织的各项主题活动35个,如服贸会、北京文化论坛、世界城市品牌大会、北京市旅游发展大会、多哈书展等,涉及露出非遗项目133次,传承人100余人。
非遗传承保护:有人才有灯
积多年经验总结,衣福成认为非遗的传承保护最首要的应该有三点,第一点就是人,第二就是产品能不能有拓展和创新,第三个就是市场,过去领导在会上讲,给传承人、给非遗企业的资金,不要都拿来买汽车了、修房子了,你们要用在真正的人才培养上,这样才能够长久。说到底还是“人”。
现在的非遗传承,以师父带徒弟最为常见,“先看人再看艺”,像北京珐琅厂也有从大专院校毕业过来的大学生,但是太少了。
“工艺美院?人家根本看不起你们的手艺。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有中央工艺美院的学生到我们单位实习,我们供应材料、供应工具,但他们干不了多久,他会设计,上手不行,有时候甚至我们帮他做。”家具制作技艺(北京木雕小器作)代表性传承人王兆琪老先生说,现在最年轻的徒弟都40多岁了。“先要有传承,没有传承,创新不了。”
但传承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屈永增认为,京音乐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显然仍然是遥远和晦涩,仅靠几位传承人的坚守还是远远不够。“我们希望各级政府持续推动非遗与教育体系与高校音乐人才的对接,让更多的有志之士参与到传承中来,让非遗不只是讲给大众听,更是教给后人学,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与责任。”他说。
说到人才建设,北京绢人代表性传承人滑树林表示,一方面要想方设法著书立说,培养接班人,还要建立梯队形人才体系。现在滑大师的工作室进入学院、学校,以及社区街道宣传、培训、体验,培养了2500多名教师、学生,并在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等5个社区举办了培训班。
“我们还在东城区东花市街道建了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也是首都第一家社区博物馆,多年来我们把原来的‘非遗进社区’改了一个字,变为‘非遗在社区’,这‘在’和‘进’就不一样了,过去一天走人了,现在我们在那里要进行教学,12节课完结,这样也可以把绢人市场拉动开了。”滑大师说。
而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代表性传承人赵小刚认为,现在把传承的希望都放在传承人的身上,我感觉这种想法实际上错了,我们需要的是综合性的“传承人”:企业、社会、政府、个人……你做事的时候要攥成拳头,不要分开。十指分开,力量减少,你攥着拳头去打出一拳,力道就完全不一样。所以,做好非遗,需整个社会的参与、提升。
对于一些大师呼吁让非遗走进中小学校园的呼声,某旅游业者表示:这需要教育部门的统筹安排,现在只能是从课外研学、社区等外围渗透。
可见,人才培养、社会认知、行业破壁等问题始终需要面对与解决。毛泽东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国家如此,非遗传承与保护也是如此。
融入生活,做非遗传承保护先行者
在225个项目中,并非个个都像“玉雕”“景泰蓝”“绢人”耳熟能详,也有一些“偏门”项目。东城区文旅局分门别类,对于大众熟知的成立若干个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而对已经跟现代社会脱节了的“急需保护项目”,则是通过政府的资金、培训的机会防止其消失。“我们通过非遗的记录:留存一些数字化的档案、影像的片子,出版传承人的口述史等手段把它保护起来。”非遗科相关负责人说。
起源于崇外地区的一种民俗活动“杠箱”,以及数来宝、民间文学等就是这样的“急需保护项目”,一方面有专家正在整理这一部分的材料,能够把它记录下来,并通过“小小传承人大赛”等社会性的赛事推广传播。另一方面,通过“非遗专项扶持资金”对传承人、保护单位进行项目奖励和项目扶持。从调查出版、传承活动、宣传普及、合理利用等方面进行扶持,对开展“非遗在社区”活动,及传承人进行奖励。
非遗科负责人表示:“我们有意识地通过政府的协调平台充分发挥统筹资源的功能,通过我们非遗扶持资金,选择一些活化资源的项目,让非遗真正贴近民众、融入生活,吸引众多年轻人驻足体验,为其传承注入全新活力。”
近些年非遗保护工作确立了一个重要理念:见人见物见生活。非遗不只是一件件体现文化传统的产品或作品,它更是可见、可参与的生活。在这方面,政府、企业、传承人都在努力尝试。
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衣福成表示:“今后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将继续大力抓两件事,一个是人才的培养,再一个就是产品创新开发应用领域的拓展。这样使得我们非遗技艺,能够让越多越多的人去享用、被市场认可,只有这样我们才谈得上传承保护。”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融入生活,他建议每两年举行一次东城区的非遗技艺展演展示活动,让北京市乃至全国都了解非遗。
对此,东城区副区长王智勇谈了四点方向:
一是立足工程、提高技艺、保障服务。
他说:“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战略定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城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非遗在保障这些方面的工作可以做出新贡献,一定要把项目发扬光大。”
二是传承创新、融入生活。
有一句话叫“买卖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随着物质生活逐渐富足,更多的人追求在精神文化生活的满足感与获得感。这也是国潮兴起背后的主要原因,这也要求非遗传承人在传承的基础上寻求创新、寻找到与生活相融合的创意,如AI设计、文创产品等都是很好的融合点,此外,场景创新、异业合作都可以考虑。
三是培养好接班人。
王副区长指出,要从梯队结构方面考虑,避免断层,特别是受众面相对小的,政府更要多做一些工作,让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商圈,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热爱非遗。
四是继续搭建好展示交流的线上线下平台。
如向各位大师们征集故事、视频,在区政府相关平台上进行传播与展示,此外,多搭建线下展示交流场所,在区文化馆、博物馆中展示作品、销售产品,留住城市记忆,交流非遗之美。
2023年7月,北京市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的行动方案(2023-2025 年)》,旨在推动中长期首都高质量发展与经济回升向好。2025年作为收官之年,文化产业已成为全市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作为核心区,东城区也需利用好“非遗”名片,进一步推进非遗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协同发展,探索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为全国文化产业提供示范和经验,让消费者了解非遗,也让非遗走进生活。(品橙旅游Lisa)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非遗之城”的首善之区是如何打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