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品橙 | 旅游产业链的新视角,每天带来及时、专业的旅游行业资讯,欢迎查找并添加微信公众账号pinchain

景区旅游科技在哪里:网上数人头 红外测人流

作者:品橙旅游

在“新基建”成为各行各业热议话题的当下,旅游行业的线上预约订票、红外线测温仪、电子围栏、电子导览等科技手段焕发着新活力,而疫情特殊时期的限流、预约、防疫的催化,又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景区的数字化、智慧化的进程。

【品橙旅游】在“新基建”成为各行各业热议话题的当下,旅游行业的线上预约订票、红外线测温仪、电子围栏、电子导览等科技手段焕发着新活力,而疫情特殊时期的限流、预约、防疫的催化,又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景区的数字化、智慧化的进程。

微信截图_20200527140757

“云观展”“云旅游”

《2019-2020中国旅游景区门票在线预订市场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景区门票线上化渗透率不足20%,在线交易额为288.8亿元,线上化提升仍有巨大空间,而疫情的到来让中国景区市场完成了一次从“线下”到“线上”的大迁徙。

在漫长的居家隔离期里,“云逛”“云游”是人们宅家“旅游”的新方式。2月中旬,国内已有20余个城市、1000多家景区开通了线上游览服务,江西、黑龙江、山东、江苏等地景区与在线旅游平台、科技企业合作,采用VR推出全景虚拟旅游项目。

据不完整数据统计,市面上的“一部手机游xx”相关小程序已经多达百种,这类智慧旅游类app的出发点各有不同,有的是要规范当地旅游市场的运营,有的是希望更好地服务游客,发布旅游安全出行的预警信息,也有的是为了提供智能导游导览服务。

除旅游景区外,包含国家图书馆之内的文博类场馆的多家app也打出了“服务不打烊”的口号。疫情初期,博物官app上已有500家线上博物馆,覆盖300个以上以一二线为主的城市,为网友提供全国性博物馆陈列展览近千个,展讯上万条。

博物官app还线上开放给用户20万件世界及当代画作、6万件精品文物及展览展品解读,并有300余件3D文物体验及全景展厅浏览。

北京联合大学在线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杨彦锋评论说,博物馆线上展出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眼界,还能大大增加文物遗产向公众开放的能力。“由于文物易损,不能让游客近距离接触,而且展示时间也较短,而文博馆上线的‘云展览’不仅不设任何屏障,真实还原展品细节,让观众更深刻地了解文物展品,还能使观众获得可独立观赏的私人空间。”

他也表示,现在中国旅游市场长期存在供需问题,即旅游产品供给量远远小于游客需求量,同时服务水平上总体存在质的不足;经过线上发展“云旅游”,不论是景区线上旅游还是文博馆线上展览,都能带很大程度上缓解这种根源性矛盾,将现实的游客需求分流到线上,从而提升旅游业服务水平和能力。

智慧导览 无接触服务

博物馆的困扰在景区同样存在,在日常游览和观赏中,很多游客由于不了解景物和展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众多本该细细品味的人文、历史等景观往往是走马观花、视而不见,造成了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为解决这个难题,景区依托科技创新产品,顺势推出了线上导览业务,让游客们可以充分了解观赏对象深厚的文化底蕴。

旅游市场按下“重启键”后,不少景区也顺势依托现有的智慧旅游平台,为游客提供智慧化服务,确保游客出游安全。

在以往的出游体验中,传统导游方式容易引起游客扎堆聚集的现象,景区讲解器也被多人共享,但疫情还未完全结束,游客的安全卫生意识也提升到了新高度,这种情况均不利于当前的防控环境,因此“无接触服务”成为热门景区的新趋势,景区线上导游导览系统的另一个优势体现出来。

这种导览系统能提供多语言文字介绍及语音讲解、游览线路推荐、一键导航等功能,同时能精准查询洗手间、餐厅、商店、景点及其他服务设施相关信息,让游客实现自主旅游,在游览过程中,游客只需扫描专属二维码,就能“走到哪用到哪”,没有空间限制,更能做到安全无接触。

空道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吕建超介绍,当前在线导览技术已经颇为成熟,疫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速这种旅游科技产品进入景区,但该技术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旅游是体验性的活动,在线导览的技术就是‘锦上添花’,景区是否愿意在这方面加大投入还是要看景区本身的理念。为了增加游客体验度,现在很多景区已经引入了AR导航,这个技术也在慢慢发展,所以市场空间很大。”

线上订票和扫码入园

线上实名购票、自动生成二维码、景区扫码或刷脸入园,这种日常的入园模式在疫情期间大大降低了景区门前拥堵的情况。

而放在疫情期间,线上实名预约购票和扫码入园的作用则更加明显。《报告》显示,疫情发生后,超过六成的受访者对使用在线平台进行门票预订的偏好增强。

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此前印发《旅游景区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提出鼓励景区积极利用大数据和智慧手段,做好游客信息动态监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副院长邓宁副教授表示,在疫情状态下的线上预约能帮助景区精准地统计人流并分时段限流、无接触式入园,强化了线上入园的场景;同时疫情也是试金石,用来检测前期景区技术方案建设成果,在特殊时期找出平时未被发现的漏洞。

另据相关专业人员介绍,虽然仍有一定数量的景区没有开通线上购票系统,不过景区开放线上购票和线下扫码闸机等入园系统并没有难度,成本投入也可控,因此在政策推动下线上购票是大势所趋。

4月24日,美团发布了国内首个《旅游景区预约游览服务规范》(以下简称《标准》)和景区预约旅游便利度指数,全国超5000家已开园景区已试行该《标准》,让游客在五一假期就可享受网络购票、分时预约、现场扫码购票、二维码入园等安全便利服务,保障五一“安心出游”。

尚未开放线上预约购票渠道的大漠胡杨林景区预计将引入新型旅游科技产品,大漠胡杨林景区副总经理宋杰介绍,9-10月份是景区旺季,为响应号召,也为更加严密地管理游客、减少人员投入成本,景区正在考虑开放线上购票渠道。

红外线和电子围栏

在丽江古城内的13块电子引导屏上,清晰可见实时游客数以及不同区域的游客分布,这一数据同时连接至丽江古城综合管理指挥中心,一旦景区内游客达到一定数量,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便会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对游客进行提醒疏导。

这种画面并不少见,今年“五一”小长假,各景区使用了大量“黑科技”监测人流。邓宁介绍,当前景区进行人流计算的常见技术方案包括:门票预约及门禁闸机方式、基站运营商数据统计、摄像头监测、wifi探针。

其中,这几种方式都有自己的局限和适用景区范围,如门票预约测算人流的方式必须要游客购票;基站运营商数据统计的方式比较适合大尺度景区;摄像头监测可能存在死角;wifi探针的方式用于开放性景区,手机直连可计数。

以西湖井区为例,西湖为杜绝瞬间人流造成的拥堵在断桥桥面设置了1580平方米的电子围栏,用监测人流数量的方式以实现对区域瞬时流量的精确掌握。

此外,为了减少人员瞬时聚焦,西湖还设置了智能云台红外测温仪,实现同时多人无感测温筛查,引导游客快速通过,避免人流聚集。

虽然在疫情期间红外线监测系统立了大功,但事实上,红外线监测在很久之前就已经进驻了景区——在疫情之前,黄山就已经投入了红外线监测系统,用于监测周围环境守护古树。

据悉,红外线测温是在疫情之后在景区领域突然增加的科技产品,而在此之前,很多景区会安装红外线用于安防领域。

当科技进入景区管理之后

为何往常随处可见的旅游科技会在疫情之后如雨后春笋般刷足“存在感”?对此,杨彦锋表示,这是因为疫情的出现让智慧旅游进入快车道,很多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被提上日程,因此旅游科技的开发与应用变得频繁。

“疫情让景区不得不选择线上获客,从而大大提升了旅游科技产品的普及速度和普及面,包括线上预约、面部识别、红外线测温等技术也由疫情前的‘锦上添花’变得常态化,到目前为止,所有开放的景区基本都按照要求配备了测温设备,大大降低了人力支出。”

据介绍,当各类旅游科技设备进入景区后,会给智慧旅游产商带来提升技术、供给能力的新动力,在厂商提高自身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同时也使设备价格进一步降低,甚至免费普及。

现在部分景区已经将旅游科技引入景区内部管理系统,这也意味着旅游科技的作用将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往常的智慧旅游产品的主要作用是更好地服务游客,但对景区管理方面的影响不大,对景区服务水平提升不大,游客体验度的提升也有限,但当旅游科技进入景区管理层面,状况就大不一样了。

当景区管理流程引入旅游科技后会发生什么?对此,邓宁表示,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 精细化管理,即景区管理流程线上化,实现最终管理全过程可追溯、可通过数据进行决策驱动;
  • 精准营销,即景区基于游客数据、用户游览行为、消费等数据,特别是群体画像数据,对游客进行细分与针对性营销;打卡、网红目的地的层出不穷催生了除景区以外的非传统景区类目的地,也给非优势型景区带来了“不对称蹿红”的新机遇;
  • 人性化服务,即从单一满足基本游客需求,到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在旅游过程中植入人文关怀和文化内涵传递功能,使得旅游体验得到极大延伸。邓宁表示,这将是旅游高质量体验的发展方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5G已经搭建了优化游客体验的基础设施,后续就是将内容和手段更好结合的问题。

虽然景区提升发展质量科技是必由之路,景区运用科技的手段也在不断开发丰富,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但邓宁提示,智慧文旅发展的技术瓶颈远远不及发展模式的瓶颈大。相较于其他行业,文旅行业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目前遇到的挑战更多来自于多方建设模式及各自在智慧文旅发展中的边界不清晰。同时,解决方案的质量、信息服务体验的优化、规范和标准的制定也需要进一步深入。(品橙旅游 Yangqi)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景区旅游科技在哪里:网上数人头 红外测人流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