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品橙 | 旅游产业链的新视角,每天带来及时、专业的旅游行业资讯,欢迎查找并添加微信公众账号pinchain

河南发布旅游公路网新“蓝图”

来源:河南发布

为串联河南省优质旅游资源,满足“快进慢游深体验”旅游出行需求,推动交通运输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支撑“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品牌和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打造,服务文旅文创融合、乡村振兴等战略实施,特编制《河南省旅游公路网规划(2022—2030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河南省旅游公路网规划(2022—2030年)的通知
豫政〔2022〕36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河南省旅游公路网规划(2022—203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

2022年11月10日

河南省旅游公路网规划(2022—2030年)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交通运输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先决条件。近年来,国家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和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提出要深化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加强交通与重要旅游景区衔接,构建“快进慢游”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健全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提升旅游运输服务质量。

我省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资源富集,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全国唯一兼具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四大国家文化公园的省份,共有A级及以上各类旅游景区624家。为串联我省优质旅游资源,满足“快进慢游深体验”旅游出行需求,推动交通运输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支撑“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品牌和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打造,服务文旅文创融合、乡村振兴等战略实施,特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基础

近年来,我省持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能力充分、衔接顺畅、服务优质、智慧绿色、运行安全的公路交通网,全省公路总里程达27万公里,路网密度达162公里/百平方公里,路网规模、密度等均位居全国前列。依托发达的公路交通网,全省积极发挥交通“先行官”作用,加快推进交通旅游融合发展,全力推动我省由文化大省、交通大省向文化强省、交通强省转变。

旅游公路规划建设初见成效。高速公路与旅游融合发展持续深入,全省5A级景区实现高速公路全覆盖,4A级及以上景区通达高速公路比例达到90%,郑栾高速尧山至栾川段被誉为“云中高速”“最美高速”,专项编制沿大别山高速公路交旅融合策划方案,高标准推进汤泉池、豫楚关等4个开放式服务区建设;普通干线公路连通景区水平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公路建设亮点纷呈,所有A级及以上景区实现等级公路连通,涌现出省道230(济源境)、丹江口环库公路、罗山县一号旅游公路等一批旅游公路精品工程,林州市林石公路成功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

交旅融合体制机制持续完善。凝聚交旅融合发展推进合力,印发关于公布河南省首批交旅融合示范工程(景区)名单的通知,确定郑栾高速尧山至栾川段、省道312(郑州境)等12个交旅融合示范工程(景区),持续推进交旅融合向纵深发展,奋勇开创交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虽然我省旅游公路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部分景区集散公路等级不高、交通衔接不畅、服务设施不足、路域环境不优、安全智慧水平不高、品牌效应不突出等问题,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仍有待加强,发展体制机制仍有待完善。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全面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文旅文创融合、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以全省多种类旅游资源分布为基础,以现有多层次公路网络资源为载体,以全省文化旅游发展格局为导向,按照专用性、安全性、智慧性和环境友好型的要求,着力完善旅游公路网络布局,加快打造旅游公路品牌体系,持续提升旅游公路服务品质,全力构建覆盖全省的“快进慢游深体验”旅游公路网,有力支撑“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品牌建设。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全域,突出重点。统筹考虑全省旅游资源分布和开发需求,以“一河三山”(黄河、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四大板块为重点,加快构建层次清晰、功能完备、覆盖全域的旅游公路网,发挥其在全域旅游、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支撑和先行引领作用。

2.优化网络,强化衔接。充分利用现状各层次公路网络资源,提升景区通达道路等级,打通景区串联通道,构建景区旅游环线,打造“快进慢游”旅游公路网。强化与相邻省份、省内主要城市之间旅游公路设施的衔接,以及与铁路、航空、水运等其他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

3.完善服务,提升品质。结合地形条件、建设需求,合理增设游客驿站、观景台、信息标识等配套服务设施,强化智慧化服务,完善旅游公路“深体验”服务功能,推动旅游公路向“公路旅游”转变,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一号旅游公路品牌体系。

4.注重生态,安全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集约节约利用资源,科学确定道路技术指标,最大限度减少耕地占用和生态破坏,持续做好沿线生态功能恢复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把安全放在旅游公路发展的首要位置,提高旅游公路安全性。

5.建管并重,提质增效。坚持旅游公路建设的专用性、智慧性要求,科学实施旅游公路交通管理措施,保持普通干线公路、农村公路路网畅通;统筹旅游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促进旅游公路智能化发展,提升旅游公路整体服务品质和管理水平。

(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建成一批体现我省特色的精品旅游公路示范路,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一号旅游公路品牌,基本建成贯通全域的旅游公路网,实现“十百千万做示范、一号公路成品牌”。

十百千万做示范。创建10个以上旅游公路示范县,建成100个以上功能完备、智能便捷的游客驿站,推出1000公里以上全国知名的“公路旅游”特色路,构筑10000公里以上“通景、链景、融景”的旅游公路网。

一号公路成品牌。“黄河古都、太行天路、生态伏牛、红色大别”四大一号旅游公路基本建成,“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一号旅游公路品牌体系深入人心、叫响全国。

到2030年,全面建成“贯通全域、衔接顺畅、功能完备、特色突出、服务优质”的旅游公路网,力争实现“省省通、城城通、城景通、景景通”,基本形成“交通引领、旅游主导、产业融合、文化赋能”的交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河南样板。

三、完善旅游公路网络布局

全省旅游公路网分为主线、支线、联络线三个层次。主线服务高热度旅游区(点)集聚区间以及其与全省主要旅游城市、旅游板块的快速联系,以高速公路为主,承担“快进”功能;支线主要服务高热度旅游区(点)集聚区间便捷直连以及其与主线的快速联系,以普通干线公路为主,承担“集散”功能;联络线主要服务景区与支线的便捷联系,以普通公路为主,承担“慢游”功能。

统筹考虑全省位于非城市建成区的413个A级景区和163个国家级重要非A景点,按照景区等级、游客数量等划分为高热度旅游区(点)、中热度旅游区(点)和一般旅游区(点)。结合全省位于非城市建成区的576个旅游景区(点)分布情况,以景定线、以线串景、连点成线,分类分级串联全省重要旅游资源,规划布局“一带一廊多环”(黄河旅游公路带,连通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的三山旅游公路廊,多条旅游公路环线)、总里程约16600公里的“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一号旅游公路线网,基本实现高热度旅游景区(点)20分钟上高速,直接连通全省90%的旅游景区(点)。

四、打造旅游公路品牌体系

结合四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我省旅游资源分布情况,挖掘文化底蕴、提升主题品质、树立精品意识,加快打造我省“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一号旅游公路品牌体系。依托旅游资源多、聚集程度高、发展潜力大的“一河三山”四大板块,重点塑造“黄河古都、太行天路、生态伏牛、红色大别”四大一号旅游公路品牌。

(一)“黄河古都”一号旅游公路。以“黄河魂、古都韵、中国情”为文化主题,弘扬黄河古都文明、姓氏文化、非遗文化、功夫文化等黄河文化,展现多姿多态的大河风光和伟大的治黄水利工程等,延续黄河历史文脉,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传承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打造“黄河古都”一号旅游公路品牌。

(二)“太行天路”一号旅游公路。以“太行天路、畅享运动”为文化主题,展现太行山雄伟的地质地貌、神话传奇和原生态山水特色,弘扬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太行精神,展示太行区域独特的“红色+红叶”景观,推广徒步、攀岩、滑翔等时尚户外运动,打造“太行天路”一号旅游公路品牌。

(三)“生态伏牛”一号旅游公路。以“生态伏牛、尽享休闲”为文化主题,展示伏牛山“一山分南北”的独特气候和富集的生态旅游资源,展现原始森林、地下河流等景观,发展天然温泉、高山滑雪等产品,培育回归自然、生态康养、调节身心、放松愉悦的旅游产品和消费需求,打造“生态伏牛”一号旅游公路品牌。

(四)“红色大别”一号旅游公路。以“红色信仰、绿色体验”为文化主题,展现油茶独特茶香和豫南古朴美丽的山乡风韵,弘扬传承“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着力打造红色品牌,擦亮绿色发展底色,打造“红色大别”一号旅游公路品牌。

五、提升旅游公路服务品质

坚持“统一规划、整体布局”原则,统筹全省旅游公路网络布局,结合沿线自然环境、景区分布、村镇规划、游客需求等因素,规划布局游客驿站、观景台、绿道、标识系统等配套设施,着力提升旅游公路服务品质。

(一)全面提升路域环境。巩固旅游公路路域环境治理成果,推动旅游公路廊道绿化向美化、彩化升级,打造“畅安绿舒美”的特色化生态旅游公路。

1.推进路域环境精细化治理。提升普通干线公路治理水平,加强农村公路路域环境整治,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要求,着力提升路容路貌,逐步整治普通公路两侧违法建筑,清理马路市场。

2.推动路域环境美化彩化升级。依托旅游公路沿线生态自然资源、城镇村风貌等,因地制宜、因路制宜在旅游公路两侧路域范围内配套必要的绿化、美化、人文等景观设施,逐步实现以景引路、以路链景、以路为景。

(二)系统贯通旅游绿道。统筹考虑与旅游公路主体及沿线服务设施、公共交通系统、景区之间的连通、接驳、换乘,结合景观资源、地形地质条件和游客骑行步行需求等因素,合理设置旅游绿道,着力打造“幽静、雅致、整洁、安全、活力”的旅游绿道系统。

1.着力贯通各具特色的旅游绿道系统。选择旅游公路沿线景观资源丰富、游客骑行(步行)需求量较大的路段,打造具有通达、体验、运动、健身、文化、教育等复合功能的主题旅游绿道,完善旅游绿道安全隔离、标志标线等设施。

2.优化提升旅游绿道一体化服务体系。统筹考虑旅游绿道与旅游公路及沿线服务设施、景区之间的连通,丰富驾乘体验;持续推行“绿道+”模式,推动旅游绿道与生态修复、乡村振兴、特色产业等相融合,拓展游览广度和深度,提升旅游公路游憩体验功能。

(三)优化完善游客驿站。坚持“因地制宜、依景而设”,以“标准化建设、多功能集成、差异化配置”为核心,在旅游公路沿线布局高品质服务游客驿站。

1.合理确定游客驿站选址。结合旅游公路两侧地形地质、游客需求、交通流量、用地空间等因素,在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交通量相对较大、旅游特色明显的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区域和交通转换节点等附近合理设置游客驿站,有条件时可与旅游公路养护运营场地、沿线景区服务中心等合并设置;在靠近高热度旅游区(点)的旅游公路主线上,因地制宜布局开放式高速公路服务区。

2.细化游客驿站功能配置。在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标准、规范的基础上,根据游客驿站所处位置、功能需求等,统一规划、分类建设,灵活配套停车、观景、休息、购物、如厕、加油、充电、旅游信息咨询等服务功能。

(四)统筹打造观景平台。统筹旅游公路沿线地形地貌、地域景观和文化特色等因素,因地制宜灵活设置一批观景平台,完善“融景、停驻、观赏、休憩、游览”功能。

1.依景而设、因景而异,布设一批观景平台。选择视野开阔、地形较缓、地质较好、自然风光秀美、地域风貌突出的区域,或结合观景效果较好的服务区、道路养护站等设施,灵活设置一批类别多样、特色各异的观景平台。

2.融景入景、可赏可停,完善观景平台功能。注重与周边风景协调融合,强化观景平台自身景观功能,满足停车观景、拍照、停歇等需求,实现“站在风景上看风景”。

(五)积极推动营地建设。根据旅游公路网结构、沿线旅游资源布局,结合路线通道、资源布局特点和景区景点建设需要,建立具有接待、中转、组织等功能的自驾游营地,完善营地功能及公共服务体系。

1.建设一批标准化自驾营地。参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质量等级划分》(LB/T078—2019)、《休闲露营地建设与服务规范》(GB/T31710.1—2015)等标准,支持知名度较高的高热度、中热度旅游区(点)建设一批标准化、高水平自驾游营地。

2.推行“营地+”综合发展模式。在提供车辆停放、供水供电、加油、车辆检修、应急维修、网络等服务基础上,积极植入亲子互动、户外运动、休闲度假等业态,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3.完善全省自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以营地服务旅游公路,以旅游公路带动营地发展,加强营地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形成标准化、高水平、智慧化的自驾营地服务体系。

(六)推进旅游智慧发展。按照“统一规范、层级明确、清晰智能”的要求,强化全省旅游公路引导标识系统设计与智能升级。

1.完善旅游公路标识系统。依据相关技术指南、标准规范等,完善全省旅游公路指引标识系统,彰显地域自然景观、历史人文等特色,为旅游公路使用者提供科学有效、便捷智能的信息指引服务功能。

2.加强标识系统智能化升级。依托旅游公路沿线服务设施和路侧空间,合理配备可变情报标识和路侧感知设备,实现对旅游公路范围内人、车、环境等的实时掌控,强化旅游公路和重点景区监控预警、救援疏散、路径引导等能力,提高旅游公路的安全性。

3.打造交旅综合信息智慧服务平台。整合“吃住行游购娱”等目的地旅游动态咨询功能和服务资源,打造交旅综合服务平台,满足旅客购票、餐饮、住宿、购物、自驾租车、定制客运、预约出行等个性化、多样化旅游需求,提供普惠化信息数据服务。

(七)丰富旅游服务体验。合理确定旅游公路设计主题,积极植入特色旅游产品,进一步丰富旅游公路服务体验,形成一批“公路旅游”特色线路。

1.建设一批特色主题公路。依据旅游公路沿线自然条件、景观特色等,建设一批历史、研学、红色、观鸟、摄影、骑行、马拉松、越野、徒步等特色主题公路,强化拓展“旅游公路+”深体验服务功能。

2.探索与多类型交旅项目融合共享。加强旅游公路与水上旅游线路、低空旅游线路、特色轨道交通旅游线路、特色休闲绿道等特色旅游交通产品的互联互动,丰富旅游公路多元化功能体验。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思路,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省级顶层设计、市级组织实施、社会积极参与的推进机制。省直有关部门要建立协商机制,科学配置资源,促进政策协同。各地政府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旅游公路项目纳入重点工程范围,集中力量,优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全力推进项目顺利实施。

(二)加强要素保障。要深化投融资改革,完善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元筹资、风险可控的资金保障和运行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各级财政投入保障制度,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资金支持,稳步加大旅游公路建设政府投资力度;支持各类金融机构依法依规为市场化建设运作的旅游公路提供融资,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强化债务风险防控,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省直有关部门要建立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规划与旅游公路规划等的协调和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将旅游公路建设项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强化建设用地保障。

(三)强化政策支撑。要持续完善旅游公路专项规划体系,强化规划指导作用,推动规划项目落地实施。省直有关部门要加快出台旅游公路设计技术指南、旅游公路建设实施方案等配套政策,建立完善的旅游公路管理体系,鼓励、指导各地打造一批旅游公路示范县,加快建成一批旅游公路示范工程,建立健全示范引领推广机制。

(四)建立调整机制。要加强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控和绩效评估,建立规划调整机制,持续增强旅游公路建设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效。涉及规划重大事项调整的要及时向省政府报告。

(五)加强宣传引导。各地政府要充分利用政府网站、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形式,组织开展旅游公路精品示范线路、最美旅游公路摄影大赛等评选活动,积极推广“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一号旅游公路品牌体系,加强旅游公路宣传,营造旅游公路建设良好氛围。

 
附件1

河南1

附件2

河南2

附件3

河南3

原题:《河南发布旅游公路网新“蓝图”》)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河南发布旅游公路网新“蓝图”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