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品橙 | 旅游产业链的新视角,每天带来及时、专业的旅游行业资讯,欢迎查找并添加微信公众账号pinchain

马拉松比赛:有限与“无县”

作者:品橙旅游

金秋十月,本是马拉松秋季赛的时间段,但突然多地不约而同地传来多场马拉松取消的消息。

【品橙旅游】金秋十月,本是马拉松秋季赛的时间段,但突然多地不约而同地传来多场马拉松取消的消息:10月12日,2025山西临汾半程马拉松取消;10月18日,2025北京延庆龙形半程马拉松取消;10月19日,2025河北大厂半程马拉松暂缓;10月19日,2025蠡县半程马拉松取消;2025年南京江岛半程马拉松宣布取消……

据悉,这仅是中国田联新规出台前的“预告”,而新规预计将于11月发布。随着新规的发布,热衷于“马拉经济”的各地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需要做些什么?

微信图片_20251017152624_1090_6
©即梦AI

网传新规

马拉松爱好者迦境在10月份遭遇了“被退赛”事件,但是由于工作繁忙,心情没有受太大影响:“我中签的也取消了一些小的比赛,但是跑友们心态比较佛系,能跑就跑。”

据网传“马拉松新规定”主要有以下几项:

1.赛事数量与地区管控:总量压缩:执行年度清单报备制度,短期内不再新增赛事,11月至12月的赛事数量将减少。

2.县区赛事停办:自2025年11月起,县区级及以下地区的C类赛事不再举办。

3.城市限额:每个设区市每年举办的赛事不超过3场。

4.债务风险地区禁办:高债务风险的地市、县区不举办赛事。

此外,赛事项目也有一些调整,如赛事仅限设置马拉松和半程马拉松两个项目,“欢乐跑”“健康跑 ”等短距离项目不得在赛事中设项。

其他关键调整还有:

名额分配:大众参赛名额占比不得低于90%,以提升普通跑者的中签率。

外籍选手管理:非世界田联认证的赛事,未经批准不得邀请外籍选手。

奖金上限:非世界田联认证赛事的奖金最高不超过1万元。

办赛责任:强化地方政府的统筹把关责任,落实“谁主办、谁负责”的要求。

据称,这些规定旨在从追求数量转向提升质量,规范赛事管理,保障大众参与权益,推动马拉松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杨占东副教授对品橙旅游表示,由于正式文件还没有下发,所以网络上的主要还是一些传言,但是在马拉松行业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趋势愈发明显的背景下,行政主管部门若出台文件规范跑马比赛,大概率会围绕赛事安全、专业标准、资源适配等核心问题展开,推动行业进入更有序的发展阶段。

他举例指出,从赛事审批与监管来看,文件可能会进一步收紧审核门槛,要求赛事提前完成全流程报备与审核,且审核重点将聚焦医疗保障、人员配置、应急预案等关键环节。例如,明确要求赛事方提交详细的医疗救援方案,包括急救人员数量、急救设备分布、与附近医院的联动机制等,确保每一场赛事的安全底线。同时,监管力度也会加强,可能通过动态抽查、赛后复盘等方式,对赛事落地效果进行评估,避免“重审批、轻管理”的情况。

此外,赛事分级与认证体系或迎来优化,大概率会压缩非专业赛事的生存空间,比如逐步取消缺乏标准的C类赛事,将监管资源集中在A类(专业竞技赛事)与B类(大众参与赛事)上。对于不同等级的赛事,文件可能会制定差异化的办赛标准,例如A类赛事对计时系统精度、赛道认证资质的要求更高,B类赛事则侧重大众参赛体验与安全保障,通过清晰分级引导赛事方精准定位,避免“一刀切”或“低水平重复”。

安全保障措施将成为规范重点,可能会出台更具体的硬性要求。比如从赛道配置来看,或许会明确每2公里需设置降温点、每5公里配备医疗站,终点必须预留移动ICU并保障足够停留时间,确保突发状况能及时处置;从人员保障来看,可能会根据参赛规模规定急救人员与参赛选手的配比,同时要求赛事方提前组织急救演练,提升应急响应能力,从细节上降低赛事风险。

摄图网_501540172_手拿着急救箱特写(企业商用)
©摄图网

县级城市失落及其他

这次的“马拉松比赛”大撤退浪潮,席卷了一众县级赛事。据不完全统计,在撤销的马拉松比赛中,90%是县级市,如河北保定蠡县、四川达州大竹、北京常营等。

对此,杨占东副教授表示,多场县级马拉松集中取消,是中国马拉松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必然结果。尽管乡村有空气清新、赛道风景优美的环境优势,但赛事落地面临多重现实障碍,如承办能力与极限运动属性错配。马拉松对组织能力要求高,县级城市医疗资源、警力有限,且部分县域赛事筹备仓促,如近日取消的大竹半程马拉松仅留不足一个月准备,无法完成专业统筹,最终因准备不足叫停。

此外,成本失控与财政效益失衡也是叫停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称,一些县级政府盲目跟风办赛,忽视县域经济承载力,甚至有县域因办赛负债,造成资源浪费。部分赛事多依赖政府短期投入,无市场化机制,财政支持减弱或政策变化后便难以为继。

杨教授说:“各地政府需要明白‘深耕好一项赛事’远比‘办过一场爆点赛事’更有价值。通过角色转型、机制创新与精准引导,既能留住政府推动体育发展的积极性,又能让赛事真正服务于城市发展与民生需求。”

他建议政府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变:

一、转变政府角色:从“划桨者”到“掌舵人”。

政府需跳出“直接办赛”的惯性思维,回归宏观引导与服务保障的核心职能。这并非“甩手不管”,而是将具体运营交给专业市场力量,自身聚焦公共服务衔接。例如无锡马拉松采用“零元财政投入”模式,政府不直接拨付办赛经费,却统筹协调交通、环卫、安保等部门,首创“三级波浪式清理”机制,实现赛事路段1小时内交通复原,最大限度降低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同时,联合多部门推出涵盖餐饮、住宿、旅游的消费券礼包,将赛事流量转化为城市消费增量,2025年锡马仅住宿消费就带动3亿元营收,印证了政府服务的价值。这种“放手不甩手”的定位,既减轻财政负担,又能放大赛事综合效益。

二、创新激励机制:从“赛前包办”到“赛后奖补”。

改变财政资金直接注入赛事成本的模式,建立以成效为导向的事后激励体系,倒逼赛事向质量与市场看齐。如江苏省每年拿出2000万元、无锡市设立800万元高水平赛事补助,均在赛事举办后,根据规模影响、经济拉动、运营规范等指标进行考核奖补。2023年无锡以1:9的比例撬动6000多万元社会资本投入,既激发了运营方提升服务的动力,也避免了财政资金“打水漂”。这种机制能引导政府将资金从“办赛事”转向“奖好赛”,同时可将节省的资金投向群众赛事、青少年赛事等公益领域,真正落实全民健身目标。

三、强化评估与引导:建立“适配性”办赛标尺。

通过科学评估与分类引导,让政府清晰认知自身条件,避免盲目跟风。一方面,应建立涵盖财政承载力、医疗资源、产业基础的办赛资质评估体系,对高债务风险县区划定 “办赛红线”,明确其暂不适宜举办大型马拉松。另一方面,暂不具备条件的县域,要鼓励转向徒步、健步走、乡村微型跑等更易落地的项目,通过“小而美”的活动培育体育氛围与消费市场,待条件成熟再逐步升级。

四、培育市场生态:推动“赛事IP”与“城市价值”深度耦合。

引导政府认识到,马拉松的长久价值在于成为城市品牌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非孤立的引流活动,而原创性体育赛事正是二者深度耦合的核心纽带。这类赛事需立足城市独特资源,如地域文化、自然景观或产业特色,打造不可复制的专属IP。如此既能避免赛事同质化,又能让城市特色通过赛事具象化呈现。同时,需推动赛事运营从“单一办赛”向“全产业链开发”延伸,以原创IP为核心,联动本地餐饮、住宿、文创等产业,形成“赛事+”消费闭环。政府可通过搭建合作平台、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专业运营团队参与原创赛事的策划与运营,逐步建立“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让赛事脱离财政依赖实现自我造血,同时让原创IP成为城市品牌传播的持久载体。

面对着新规倒逼的“退潮”,更多的是喝彩声。无论是跑友,还是专家都认为,让赛事回归赛事,让大众健身运动回归大众是必行的底线,当跑马成为了大众狂欢,我们需要理性的声音在一旁吹哨。(品橙旅游Lisa)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马拉松比赛:有限与“无县”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