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橙旅游】7月26日晚,当无人机腾空绘出“延吉消暑夜游季”字样,拉开了2025年延吉夜游狂欢的序幕。
而在千里之外的武夷山大王峰脚下的实景剧场正在上演《印象大红袍》,鼓点一响,270度环形水幕上突然“长”出了漫山茶树。这场融合了山水实景与茶文化的视听盛宴,上半年演了214场,31万观众里不少人是专程打飞的来看的。这让在剧场外摆茶摊的吴婶每晚都能卖出去两百多杯大红袍。
同样是演艺加夜市,7月28日晚,张家界武陵源大型文化演出《魅力湘西》第二场演出落幕,退场人流如潮水般涌向高云路上的地摊长龙,瞬间让这条街道热闹起来。沿着高云路一路走去,各色商品琳琅满目。除了葛根糕、臭豆腐、鲜榨果汁等美食摊点,还有不少售卖扎染、木雕、银饰的手工艺品摊位,每一处摊点都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挑选。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新兴赛道,夜游经济不仅承载着延长消费时段、激活城市空间的基础功能,更成为衡量城市治理水平、文化创新活力与夜间消费潜力的重要标尺。
©摄图网
今年的夜游有何不同?
在促消费的大背景下,各地对于人流与财流的渴望达到顶端。即使是北京——曾经严禁出现夜市的城市,在今年也开始出现了更多的烟火气。
7月19日晚,北京金融街迎来了两大“啤酒花园”的盛大开业,这不仅标志着西城区“夜经济”发展的新篇章,更为仲夏之夜增添了美食、美酒与音乐的璀璨色彩。据悉,西城区正积极探索“夜间经济”的多元化商业模式。其中,聚焦特色商圈、延长综合楼宇营业时间、打造“消夏夜市”以及鼓励老字号开设“深夜食堂”成为四大主要策略。
“露台”则是北京市东城区特色文旅消费场景之一,不仅是现有消费空间的延伸,也展现着“空中庭院”的浪漫与诗意。开启于4月底的“微风露台计划”将文化地标化为餐桌风景,让东城区300余家驻区特色露台场景成为新的文旅消费增长点。
《2024中国夜间经济发展报告》显示,全国夜间消费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广州、重庆、杭州、武汉、西安和长沙。其中,成都总指数虽然排第四,但夜间消费占比达54.6%,居全国首位,其夜间餐饮消费占比51.8%、娱乐指数第三。
而今年的夜游市场又有哪些不同?泛华集团生态旅游规划设计院院长吕玄总结认为主要有三个变化:
一是内容更丰富,往年以演艺、沉浸式等文化体验为主,而今年主题更丰富,既有夜游直播,也有网红之夜,还有文创类的社会化运营主体,比如说做戏剧的、搞文创非遗的都介入到夜游市场里边来,让市民与游客能够有更多的丰富内容的体验。
二是人流更密集。据权威机构的调研数据显示,今年夜经济的市场大概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5%。
三是消费更实惠。人流很大、内容很丰富,但是并没有太多增加旅游的综合收入。
吕玄分析认为,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是“促消费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需要从多方面去考量如何促进消费,一方面需进一步优化企业生存环境,让企业员工能够提高收入,二是政府需统筹安排更多刺激消费的举措。另一方面,需要继续丰富夜游内容,提高夜游的含金量。
创新,还是创新
虽然游船、观星、灯会等非高科技产品不断推出,但对一些喜爱夜游的人群来说,“高科技”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湖北十堰的《武当一梦》上的无人机表演加上了烟火,让吕玄认为,比迪斯尼和环球影城的表演还要震撼。
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今年7月乐山大佛推出的“夜游大佛”沉浸式光影秀2.0版本。这场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团队联合敦煌研究院数字技术专家打造的升级项目,采用全球领先的4D投影映射技术,在保持零接触文物的前提下,将大佛本体及周边2.3平方公里山体转化为巨型投影幕布。在九曲栈道区域,游客佩戴特制AR眼镜后,能看到虚拟供养人队伍沿古道拾级而上的盛景。尤为让人称道的是,位于佛脚平台的“禅意交互区”搭载了微表情识别系统,当游客凝视大佛超过8秒,投影会自动生成与其面部特征融合的“众生相”光影壁画,这项技术源自敦煌壁画修复中的图像算法。
在全国有上千夜游项目案例的上海涵艺总经理李乐认为,今年夏季的夜游市场在科技方面较往年有诸多新变化:
技术融合更深入,前沿科技成核心驱动力,如成都 “夜游锦江” 的元宇宙游船、凤凰古城的 AR 互动等,带来沉浸式体验。文化 IP 活化升级,不再是简单灯光亮化,而是通过场景再造和情感共鸣激活文化基因,像龙门石窟的动态投影、清明上河园的 AI 声效还原。消费分层与客群细分精准,年轻客群爱 “科技 + 社交”,银发族和亲子家庭也有专属产品。业态融合催生新型消费场景,形成 “夜游 +” 产业集群,涵盖文创、美食、科技服务等。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全程,在节能、生态保护等方面有体现。政策与市场机制深度协同,国家政策支持,各地推出差异化举措,形成良性循环。这些变化意味着夜游经济从 “流量争夺” 转向 “价值创造”,整体呈现 “沉浸式为基底、多业态共生” 的新格局,夜游经济向 “科技赋能 + 多元场景” 转型。
光影与演艺的结合成为近年来的热门项目 来源:上海涵艺
对于单纯面向游客的景区来说,高科技可能是个卖点,而对于面对本地居民的城市空间,以及面对游客与本地居民的网红城市来说,需要找到传统中的创新之路。正如吕玄所说,给外地游客看本地文化,给本地游客看创新产品,“不同的消费场景,可能所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所取得的效果也不一样,需要各有侧重”。
一路向前
虽然今年夜游市场在促消费方面的拉动作用没有前几年猛,但是总体发展势头还是让人欣喜的。
悦融·京鲁菜(北京安定门店)自5月参与了东城区的“微风露台”计划后,露台的客流量逐步提升。今年5月以来,悦融琥珀啤酒花园每天上座率达到85%,20余场生日宴、婚宴等在这里举办。
而在张家界武陵源夜市里卖糖水的胡大姐坦承,今年生意好,一天能卖个两百多块钱。
对此,中国旅游研究院研究员黄璜说:“随着夜间文旅产品供给体系的不断发展升级,以及居民暑期夜间出游意愿的高涨,预计今年夜间旅游会延续快速增长的势头。本土文化将对夜间旅游产品IP进行深度赋能,信息技术将持续驱动旅游场景革命,夜间旅游产品将从美食为主向‘文旅体康商’融合转型升级。”
同时,他也观察到一些新的趋势:
首先,是跨境夜游成新亮点。
随着港澳与内地通关政策持续优化,粤港澳大湾区形成“跨境夜游圈”。港澳居民热衷北上体验内地夜市、演唱会,而东南亚游客(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成为深圳旅游新增量。这种双向流动重构了区域夜游格局。
其次,文旅单位主动拓展时空边界。
18:00-22:00是夜间旅游重点出游时段。全国5A级旅游景区夜间开放率持续提升,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馆积极开放夜场。洛阳古墓博物馆、南京红山动物园等创新性推出沉浸式夜游项目。
再次,从餐饮主导到“文旅体康”多元融合。
传统餐饮夜市逐步向“文旅体康商”等多元业态和复合场景升级。河南老君山推出夜爬,重庆推出中医夜市,贵州推出夜间“路边音乐会”“村晚”,昆明结合避暑经济推出盛夏狂欢夜集。
最后,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内涵。
活化文化资源提升夜间旅游产品文化内涵。西安大唐不夜城以“李白对诗”等演出延续热度,延吉朝鲜族民俗园借非遗歌舞展演拉动暑期客流。
“夜间旅游已从‘餐饮夜市+灯光秀’的1.0阶段,发展至‘时空拓展+业态融合+文化赋能+技术创新’的2.0阶段。”黄璜博士说。(品橙旅游Lisa)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喧嚣的夜晚,躁动的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