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品橙 | 旅游产业链的新视角,每天带来及时、专业的旅游行业资讯,欢迎查找并添加微信公众账号pinchain

广东以农文旅融合点亮“百千万工程”

来源: 南方日报

广东将农林牧渔的“土味”、岭南文化的“韵味”、休闲旅游的“趣味”拧成一股绳,通过培育多元业态、优化产品供给、完善配套服务等举措,因地制宜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不断壮大县域经济,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走进江门开平市塘口墟,文艺新潮的气息扑面而来:废弃粮仓变身先锋书店,旧骑楼成为“网红民宿”,粮站旧址飘出咖啡浓香……10多年前,这里还是个只有9户常住居民的“空心村”,如今成了聚集2000多人的创客社区。

塘口墟的蝶变,是广东各地深入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缩影。随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全省分批遴选包括开平—台山在内的19个片区开展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工作,催生了一批新业态、新场景,加快重塑乡村价值。

11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要加强科技应用,推动农文旅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带动更多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牢记殷殷嘱托,奋力走在前列。广东将农林牧渔的“土味”、岭南文化的“韵味”、休闲旅游的“趣味”拧成一股绳,通过培育多元业态、优化产品供给、完善配套服务等举措,因地制宜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不断壮大县域经济,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农文旅融合,既要带旺人气,也要带活产业。

塘口墟所在的塘口镇是广东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所在地,农文旅资源丰富,536座碉楼星罗棋布。塘口镇党委书记黄巧娜告诉记者:“在守住文化根脉的同时,我们做了一件事:激活闲置粮仓、厂房为先锋书店、民宿,提供发展空间。”

通过“世遗+创客+数字文旅”的探索,塘口镇打通了农文旅产业增收链路。2024年,塘口镇工业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双增长;先锋书店年收入500万元、吸引游客150万人次。“我们正朝着世界遗产研学方向迈进,未来将进一步完善文旅配套。”黄巧娜说。

广东农业资源丰富,岭南文化底蕴深厚,加之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为农文旅融合提供了坚实基础。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出多元路径。

在清远市佛冈县,拥有500多年历史的汤塘村凭“民宿+”走出一条致富路。村里250多座民居古韵犹存,又自带天然温泉优势,短短几年间便发展出近百家温泉民宿,由此形成的汤塘镇温泉民宿集聚区,年收入达3200万元。

在阳江市程村镇红光村,村企整合30亩闲置土地,改造旧蚝场、修缮风貌房,打造田园综合体与精品民宿。原本脏乱差的村庄,如今成为人气打卡地,带动村民增收。当地蚝农每天可销售生蚝数千斤,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110万元,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与乡村活力的双重提升。

汕尾市城区则活用“海、陆、空、岛”资源,全域统筹加力打造“山海湖城康养地、渔文旅体休闲都”。三产融合发展的模式,有效拓展了海洋经济外延,提升了产业附加值。今年1—8月,汕尾市城区共接待游客约277万人次。

资源禀赋不同,发展路径各异。农文旅融合不仅带来旅游收入,更带动了县镇村资源整合利用,大批闲置土地、农房、废弃校舍等“沉睡”资源资产得到盘活,转化为发展资本,释放出显著的经济效益。

持续提升绿水青山“含金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东在推进农文旅融合过程中,坚持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通过清淤,沙爷河的水质得到了很大提升,达到了Ⅱ类水质标准,形成了一道亮丽的生态风景线。”中山市五桂山街道桂南村党支部副书记古卫南站在清澈的溪流边介绍道,“每逢节假日,游客都络绎不绝,重大节日单批次游客超万人。”

沙爷河是桂南村的主要河道,长约3公里,两岸绿植掩映,溪流清澈,田园风光优美。五桂山街道利用冬春有利时节,对沙爷河支流开展清淤,清淤长度200米,有效保障下游农田灌溉需求,同时结合清淤打造出生态溪流和溯溪径,成为市民游客娱乐、休憩的亲水打卡点。

“清淤过程中,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保留香樟、竹林等原生树种,沿溪修建慢行道供游客观光。”古卫南介绍道,立足当前的生态优势,桂南村正努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目前已吸引旗溪生态农场、舒米学苑等18个“新农”项目落地,不少“新村民”来此定居创业。

“天上瑶池水,人间万绿湖”,河源则抢抓环万绿湖世界级“湖泊+”绿色发展区建设机遇,全力构建“湖泊+”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如今,河源市龙川县四都镇的东江湿地公园成为网红打卡点,运营方负责人魏文辉表示,今年“十一”黄金周,东江湿地公园累计接待游客数量达到3.5万人次。

农文旅融合既以环境整治为基础,又进一步促进了镇村整体风貌提升。

在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一条218公里的“最美旅游公路”如丝带般串联起9个镇、54个行政村和200多个景点。公路沿途设有16个以“东坡乐事”为主题的旅游驿站;整村改造7个空心村,如今形成了793家民宿、3.1万张床位的产业集群。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相辅相成。广东乡村正将绿色底蕴转化为发展动能,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多方协作凝聚振兴合力

农文旅融合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有效的实施主体与共建机制。广东着力破解“谁来干”的问题,构建起“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人才共建机制,形成多方协作的强大合力。

在塘口墟,5个旧粮仓改造而成的先锋书店已成为一个文化地标。“我们不只是卖书,更是在构建一个文化传播的场域。”书店有关负责人的这句话,指向了农文旅融合的更高层次——从空间更新走向价值共创。

这种共创生态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90后”李继津是最早一批来到塘口的设计师。他与合伙人在塘口墟租用当地旧五金厂、旧钟表厂、旧邮局3栋共2100平方米建筑,将原本蛛网密布的旧工厂改造为时尚的“塘口空间”。

“有时候留住一个人,会带动他身边的一群人对这个地方好奇,吸引更多人留下。”李继津感慨,原本只计划停留2年的他,今年已进入第11个年头,项目越做越多,对塘口的感情也越来越深。

从澳门返乡的咖啡师梁艳芬、打造共享空间的建筑师陈国栋、经营“懒猫民宿”的黄国洪……如今,像他们这样的“新塘口人”已超过2000名。在省市县三级宣传部门的引领共建下,塘口也探索出一条文明乡风建设新路径。新潮的咖啡与村民的家糍在集市中交汇,形成独特的社区生态。

另一方面,专业运营团队的引入也为乡村注入新活力。河源东源县联合浙江新神农美丽乡村学院重点打造“糖巢创客社区”,将“老圩镇”变为年轻人聚集的艺术休闲地。自2024年国庆假期以来,社区已吸引游客约40万人次,营业额达300万元,成为当地农文旅融合的一张“活名片”。

未来,广东将如何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广东将加快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取得新成效,以点带面推动全省其他地方农文旅体融合发展,真正把农文旅产业做成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许志晖表示。

这意味着,广东的农文旅融合正从“试点先行”迈向“全域推广”。华南理工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院长吴志才建议,各地农文旅融合发展要坚持以乡村资源为根本、农业发展为基础、特色文化为灵魂、旅游市场为导向,从产业突破、区域突破、媒介突破、治理突破4个方面下功夫。

从侨乡古镇的骑楼灯火,到万绿湖畔的碧波桨声,从南昆山脉的稻浪果香,到红海湾畔的渔歌新韵,广东农文旅融合已绘就“景美业兴民富”的岭南画卷。

面向未来,广东将持续以岭南文化为魂、田园山水为基,深化产业突破与区域协同,朝着全国领先、世界知名的农文旅融合先行地目标迈进,让更多人邂逅岭南韵味,共享发展红利。

原题:《广东以农文旅融合点亮“百千万工程”》陈薇 黄进 张婧媛)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广东以农文旅融合点亮“百千万工程”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