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橙旅游】近些年,社会舆论经常吐槽一种现象,叫做编造新概念、杜撰新说法、追赶新时潮,主要抨击各类所谓业界“专家”或网络“达人”。在这方面,旅游行业首当其冲、难辞其咎,甚至是一个重灾区。
©摄图网
近日参加旅游学界的一次会议,遇上了称作“培育旅游新动能”的话题。客观地说,对于“新动能”一词并非首见,有的是在特别背景或情形下,像这么孤零零地写出来,硬去配置和关联旅游业,不免让人觉得突兀和拉扯,将其归之于“套瓷”追风,也应不算言过其实、少见多怪。
所谓“新动能”,是相对传统动能而言,大致是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形成的社会发展新动力,涵盖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维度。而新旧动能的转换,则是在传统城市或经济开发区的动能和产业升级中,通过对传统业态和老旧产能的更新,让城市的发展重点、动能产能、经济结构得以跨越提升。以前,常听人举这样的例子,说我国出口7000件衬衫,还抵不上外国卖出一架波音飞机,这类对比就应是新旧动能发展后果的天壤之别。像美国硅谷、英国M4科技走廊、印度班加罗尔、中国北京中关村等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与传统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发展动能相比,就应属于新动能的领先区和集聚区。
要说旅游业与“新动能”的现实交集,进入实践探索阶段的应是山东省。2018年1月,该省被批准为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综合试验区,包括了济南、青岛、烟台三大核心城市,14个设区市的国家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国务院批复的《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中,旅游业被列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十大产业之一,要求推动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转变,培育精品旅游、全域旅游等新动能。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中,提出构建全域旅游发展的目标体系,将坚持景观延续性、文化完整性、产业集聚性原则,统筹推进重要旅游城市和品牌景区协同发展,推出一批主题鲜明、独具魅力的特色旅游线路和产品,加快旅游业由传统景观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不难看出,其主要思路、发展重点和工作目标,与全行业的工作部署一脉相承、“照单全收”。换言之,如按山东旅游“新旧动能转换”的逻辑,那么,全国各地的旅游业都可视之为进行了“新旧动能转换”。这一现实案例说明,旅游在山东省的“新旧动能转换”,是有特定的背景和形势,方向与要求也是清晰的。
若硬要研讨旅游产业与新动能的关系,我倾向于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形成的社会发展新动力,而不是要在旅游业身上或内部培育新动能,否则恐怕连主动“套瓷”新动能者也说不大清楚。半个世纪的旅游发展表明,旅游业无时不被先进生产力赋能,每一时段尤其是时代变革期,各种“新动能”都让旅游业“沾光”,不仅有高新技术的赋能,还有先进理念的助力,涉及领域无所不包、无所不及,小到酒店的门锁、布草的材质,大到全行业率先应用最先进的飞机、高铁、旅行车,这种助力是全要素、全业态、全方位的,而非仅是旅游资源开发或旅游与百业相融合。可以说,旅游行业是以虚心和认真的态度,本着拿来主义的精神,对各类先进领域的“新动能”,进行学习型的摸索应用,既与时俱进,又循序渐进,方取得了今日融合发展、兼收并蓄、做大做强的新格局。
对于旅游产业、旅游要素和旅游活动来说,不论是新动能,还是先进生产力,大凡在加以应用和借力时,都需符合市场规律和专业要求,这是关乎成败的最基本前提条件。概而言之,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
一是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助力旅游现代化。如查询、预订、支付、咨询、消费、求助、投诉等,关乎旅游信息获取、产品预订、导航讲解、便捷支付、市场营销、服务评价、投诉理赔,其影响是明显而长远的。比较知名的事例是“一部手机游XX”,若诸多条件全都具备、应用也得心应手,理论上便可畅游天下。由于这些方面的日新月异,以至于疫情三年的阻隔,让来华的入境游客已大不适应。
二是人工智能对旅游开发和服务的助力。目前正处于应用的加速挖掘和实验阶段,择其要者可举例:一是Deepseek对编制旅游规划、营销活动、研学方案、会议文案等助力;二是可助力旅游吸引物的开发,尤其是对历史文博、神话传说、非遗文创,可优化旅游场景、活化再现历史、专业释读解析;三是对导览导学的助力,如旅游线路设计、配置导览设备、安排考察重点,还可开发多种版本的导览词,解决千篇一律的讲解难题;四是据最近《2025中国.AI盛典》的发布,AI还可设计药物、处方治病,可让失眠者安稳睡下、让海默兹综合症延后发作、让自闭症患者开口说话,这些属于医疗康养+旅游的最新发展苗头。
三是重大工程项目衍生旅游吸引物。如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贵州黔南“天眼工程”、山东烟台“耕海1号”的渔旅融合项目,不管是否属于新动能的直接产品,都是极富魅力的旅游吸引物。再如,利用高新科技,打通天险天堑,让中外游客获得独库公路、天山胜利隧道、318国道、黄河入海等奇美震撼的景观。
四是应用高新科技大幅提升旅游舒适度。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游轮游艇、自驾车,让旅行更加快捷和舒适,一些外国元首来华都要体验高铁乘坐之感;户外服装、滑雪用具、潜海游、浮潜器械的改进提高,大幅改善了旅游装备水平,提升了技能性旅游活动;再如,绿色环保理念的贯彻,可让游客入住绿色酒店、享受更好的食宿条件,吃得更为绿色和有机;登山外骨骼机器人、智能助行机器人、智能登山杖,可减轻游客30%-50%的体力消耗,目前泰山景区已投放1000多台;再如,上百种语言互译的翻译机,可直接为国际旅游者消除语言交流的障碍。
五是产业融合理念拓展了旅游视野与业态。这个因素未必要归之于新动能,但由于它旅游业告别了传统发展思维,洞开了创新发展的大门。譬如,医旅融合、康养旅游,不仅生发了健康养生、度假康养、食疗药膳、医疗美容等,更重要的是可发挥医旅融合的优势,开辟医治慢性病、老年病、精神和心理疾病的一条融合性新路。此外,文旅融合、会奖旅游、候鸟旅居、“隐藏款”新特产开发等,都因跨产业融合而衍生出新业态、新产品和新需求,从而展现出更加广阔的旅游产业前景。
©摄图网
旅游在全球是传统服务业,在我国则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新兴服务业,近半个世纪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形象声誉。随着与民众生活和国民经济关系的愈加密切,相与交融的产业、业态、要素、观念快速增多。以前纯粹做灯光照明的人,由于参与了夜游场景的营造,也就变成旅游的从业者;以前是搞城市基建的人,由于参与旅游景区的道路、排水管、路灯、厕所等基建,也就成为旅游的建设者;由于旅游规划机构取消资质认证,这一领域迅速地“海纳百川”,360个行当都挤入从业队伍。近些年,旅游行当“新名词”不断涌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路人员汇入旅游行业,带来了原行业的概念、名词、语言乃至思维方式;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来说,这是一件大好事,但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整合、沉淀和交融。就当下的一个时期而言,可毫不讳言地说,不可高估旅游从业者的队伍现状和专业水平。为了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行稳致远,对于一些创新的、突破的、有启发的观念,要积极肯定、充分吸取;对于不时出现的“创词”“套瓷”、追风”,生拉硬扯的“新概念”,随意跟风的“网红热词”,应冷静和理性对待,有的要理直气壮的评析,以压缩行业性的忽悠、搅合、泡沫的空间。
旅游业几十年的发展证明,任何新技术、新理念对旅游经济的助力,首先需要符合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需要对应现实基础和配套条件。不可能像LED灯取代白炽灯、高速电梯取代传统电梯,买了来、安装上就可新陈代谢、提升跨越。更多的情况是,没有充分的基础条件支撑,很多新技术、新装备、新业态就是一堆废物和累赘。譬如,让电动汽车取代燃油车,前提是无论车辆开到哪儿,都要有预先配套的充电桩才行;一些高海拔的旅游景区为改善厕所卫生状况,引入无需水冲、生态降解的环保厕所,但要达到最佳设计功能和效果,前提是需要最基本的常规管护;再如“一部手机游XX”,表面上把互联网强大功能集成到智能手机上,可全方位地便利和提升旅游服务,这很大程度地鼓动和诱惑了各地,问题在于要达到这种应用效果,需要多大量的资金投入,最为常用的现实功能到底是多还是少;有人对航天旅游、深海旅游夸夸其谈,听上去确实是高大上+无穷魅力,但当下70%以上的国人连飞机都未曾乘坐,又有多少人肯为那样的“概念旅游”买单?因此,不考虑客源现实的一切奢谈,都与不食旅游人间烟火无所差异。
旅游产业、旅游开发、旅游消费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必然要按照市场经济思维去发展,尽量减少行政化主导或“一刀切”的推动。当下,无论什么新动能,无论什么新质生产力,对旅游业内人士和高新技术专家来说,现状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懂旅游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旅游。因此,要实现跨界融合,就必须学习、了解和探索,领会新概念、新技术、新空间,要与既有的相关概念进行比较,要找到与旅游的交互和嫁接之点,然后才是具体的融合与应用。新动能、新科技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绝大多数情况是循序渐进、逐步拓展、由点及面,影响应是添砖加瓦、锦上添花、赋能助力,而很少可能是疾风骤雨、点石成金、颠覆取代。如果像刮一阵风式的处理,必定会有很多问题搞不清,断然取舍也必定会有较多失误。譬如,无论最新的音响设备多么先进,对大型旅游演艺效果有多大的提升,最理性的做法是根据市场预测和投资预算去决定取舍,否则就有可能导致整个项目会持续性的不赚钱;有的高新科技是否加以运用,必须统筹考虑游客流量、消费场景,前些年一些景区开发AR、VR的失败,根子就在对游客真实需求上瞎蒙乱撞;15年前旅游行业力推智慧旅游项目,大方向是毋庸置疑的,但由于未充分地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致使一些地方的现实成效大打折扣;以农民选择种植何种农作物与旅游决定发展什么项目相对比,两者有一定的可比性,但选择后果却不可同日而语,前者即使因土质和气候不适宜栽种,所损失的可能就是一季作物,而后者一旦选择投资失败,就意味着化作砖墙和瓦砾的银行贷款,谁也无力回天地把它再变回人民币,纵使痛心疾首、如丧考妣也将无济于事。
那么,有什么手段可在关键时刻,发挥一些校正或纠偏功能呢?我认为,需要保持头脑的冷静和理性,检视是否遵循了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否违背底层逻辑和常规常识,是否会重蹈业内熟知的覆辙和教训。
总之,在旅游业发展的历程中,尤其是进入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时代,可以有诸多的奇思妙想、借势赋能,但不必动辄“创词”或“套瓷”,既装点不了专业门面,也提升不了学术水平,还显得穿凿附会、跟风追潮。倒不如不懂就学、不熟就练,就如同刚拿了驾照的司机,只要聚精会神、谨慎驾驶,就能熟能生巧、行稳致远,没有必要动辄就想标新立异、一鸣惊人、弯道超车,要知道弄巧成拙、欲速不达不是泛泛之词、老生常谈,而是箴言警语、护身法宝!
(本文作者为业内资深专家,品橙旅游特约评论员)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高舜礼:穿凿附会绝非专业旅游之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