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品橙 | 旅游产业链的新视角,每天带来及时、专业的旅游行业资讯,欢迎查找并添加微信公众账号pinchain

北方露营市场的“阿喀琉斯之踵”:季节性魔咒何解?

作者:品橙旅游

当寒风掠过空旷的营地,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再次浮现:为何热闹的露营经济,在北方总是难逃“半年生意”的宿命?

【品橙旅游】深秋的北京,各家露营地相继陷入沉寂。这不仅是大自然的规律,更是整个北方露营行业年复一年必须面对的现实。当寒风掠过空旷的营地,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再次浮现:为何热闹的露营经济,在北方总是难逃“半年生意”的宿命?

而这个北方露营市场的”阿喀琉斯之踵”,本质上也是一场规模经济的悖论。在旺季,规模化运营确实能创造可观收益;但当淡季来临,高昂的固定成本反而成为沉重枷锁。场地租金、设备维护、人员成本这些在旺季可以忽略的数字,到了淡季就成了压在经营者心头的巨石。

更为深层的问题在于,多数有规模性的营地投资回报模型也存在严重缺陷。以北京地区举例,一个上规模的露营地需要在前三个大的旺季(劳动节、暑期、国庆节)完成至少50%甚至更高的年度营收目标,这也意味着经营压力全部集中在短暂的经营窗口期。这种“将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商业模式,注定了其在面对市场波动时的脆弱性。

对于那些小型营地,情况更不容乐观。表面上的“船小好调头”,实际上意味着更弱的抗风险能力和更有限的转型空间。当寒冬来临,它们往往连挣扎的机会都没有,只能选择直接关门。这种年复一年的季节性停业,不仅造成客户流失,更使得整个行业难以形成持续健康的生态体系。
微信图片_20251121094825
©即梦AI

季节性困局,折射出的是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商业模式的单一性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首要瓶颈。绝大多数露营地仍停留在“场地出租”快速收益的初级业态,缺乏内容创造和品质提升能力。当气候条件不再适宜户外活动,这种单一模式的弊端就暴露无遗。

本人曾和一位在南方经营多年营地的主理人聊天,他表示非常羡慕北方露营市场产品更替的快节奏和追求收益极致化的运营方法,我当时也只能苦笑,要是一年四季都能正常经营,谁不想“悠哉悠哉”的提升品质。

其实,这句无奈的调侃,恰恰点破了南北露营产业因自然禀赋而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南方的悠哉,源于其得天独厚的绵长经营周期,这允许它们将“露营”本身作为一种舒缓的生活方式来打磨和呈现。而北方的“快节奏”与“极致化”,本质上是一种被季节逼出的“求生法则”—— 我们必须要在短暂的最佳窗口期内,通过最高效的产品迭代和运营,创造出足以支撑全年的品牌声量与现金流。这并非我们更精通商业,而是凛冬在背后追赶的必然结果。

从这个角度看,北方营地从业者更像是一群被环境塑造的“极限创业者”,我们的困境与挣扎,或许也正在倒逼出一种更具韧性、更富效率,甚至在未来可能更具竞争力的商业模式雏形。

破局之道:重构行业发展逻辑

其实在我看来要打破季节魔咒,需要的不仅是战术层面的调整,更是战略层面的重构。

重塑商业模式是首要任务。露营地必须从“空间提供商”向“内容运营商”转型。这意味着要打破对物理空间的过度依赖,开发出真正具有核心价值的内容产品。无论是深耕在地文化,还是打造特色IP,都需要营地找到属于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值得思考的是,为何每年总有一些特殊主题的露营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季节束缚?答案在于它们提供的不是简单的户外露营,而是独特的体验价值。当消费者为内容而来,而非为露营而来时,气候因素的影响自然会减弱。

另外单个营地力量毕竟有限,抱团取暖或许是个出路。如果北方的营地主理人们能组成一个联盟,共享一些客户资源和运营经验,甚至一起策划一些跨区域的淡季活动,是不是能更好地抵御风险?就像滑雪场和温泉行业做的那样,他们也有很多应对季节性的巧思,值得我们琢磨。

最后就是我们常说的技术创新,但这里别只盯着帐篷能不能过冬。我自己的体会是,真正的技术是能用数字化工具有效地‘留住’客人。比如,通过数据分析,我发现很多客人在淡季对室内手作、品酒活动感兴趣,这也为我策划非户外项目提供了方向。建立会员社群,哪怕冬天不营业,也能在线上和大家保持联系,维系感情,这才是对抗季节性的“软实力“。

全国视野:构建新发展格局

从全国范围来看,北方露营市场面临的季节性困境,实则折射出中国文旅产业一个共性命题:如何从粗放式的规模扩张,转向可持续的精细化运营。

当前,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有待突破的瓶颈。许多营地的困境不仅源于经营理念,更在于水电接入、卫生设施、应急管理等基础配套的缺失,这些硬件短板直接制约了服务品质与运营效率的提升。

比硬件缺失更严重的是专业人才的匮乏。从营地规划、内容运营到风险管理与客户服务,行业各个环节都面临着人才缺口的挑战。构建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已成为支撑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

而这一切,最终都离不开政策环境的创新与完善。营地用地性质、经营许可标准、安全保障规范等制度设计仍待明晰。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近期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国有林场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国有林场通过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户外运动等业态 。这为露营产业解锁国有林场范围内的优质资源提供了关键的政策通道。一个既规范界定场地用途与安全底线,又包容鼓励“露营+”融合发展的政策框架,才是引导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化、专业化发展的根本保障。不过这一利好,最终能否帮助露营行业度过寒冬,关键还在于后续的落地与执行力度。

摄图网_700424118_沙漠夜晚露营地的宁静月光(企业商用)

©摄图网

未来展望:在挑战中孕育新生

每年的寒冬,或许都是一个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往往在最困难的时期,能催生出真正的创新和变革。

对于我或者其他从业者而言,现在需要的是冷静思考和果断行动。放弃对短期利益的追逐,去构建长期的竞争力;摆脱同质化竞争的泥沼,去打造独特的价值主张;改变单打独斗的习惯,去寻求一起协同发展之道。

行业的未来,属于那些能够深刻理解消费需求、精准把握市场趋势、勇于创新求变的经营者。在这个体验经济的时代,露营行业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提供了多少顶帐篷,而在于创造了多少难忘的回忆。

季节轮回是自然规律,但商业模式的革新可以打破发展的周期。当北方的露营地学会在冰雪中寻找商机,在淡季里积蓄力量,这个行业才能真正走向成熟。

寒冬终将过去,而经历考验的露营产业,必将在春天焕发出新的生机。

(朱志鹏,Way Win向果露营联合创始人&投资人。二十年旅游行业资深从业者。)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北方露营市场的“阿喀琉斯之踵”:季节性魔咒何解?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