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旅游研究基地组织编写的标志性成果《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报告2024-2025》(以下简称《报告》)正式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教授在《报告》序言中围绕“看见古镇的文化遗产,看见旅游的生生不息”指出:一、繁华不只是追忆。历史上的古镇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地理空间,而是承载了城市生命和市民记忆的人文空间,更是主客共享的旅游目的地;二、心心念念的文化和无处不在的商业。古镇旅游已经由早期的观光为主转向观光、休闲与度假并重,从单一重视建筑风貌的保护与地域文化传承,转向游客分享与社区发展并重。“景观之上是生活”,大众旅游进入全面发展新时代,游客更加渴望深度体验当地的文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旅游发展理念,稳步推进古镇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大力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现代文明,培育科技、文化、艺术、时尚新动能。三、承载岁月的记忆,照亮向往的未来。新时代的古镇旅游,要让游客看到文化的过去,更要让居民看到创生的未来。只有让现代文明的活力与资源注入传统生活场景,形成主客共享的生活方式,打造主客共生的发展模式,古镇才能焕发生生不息的活力和吸引力。
《报告》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编制的历史交汇点,从供给侧、需求侧、新特征、新趋势等方面,全面审视和研判我国文化旅游发展面临的趋势、挑战和机遇。《报告》总论指出:一是从供给侧来看,平台经济急剧扩张,文旅产品同质化、核心竞争力匮乏等导致经济形态变化、产业结构变迁、商业模式变革,传统文化旅游业态内卷现象不断升级;二是从需求侧来看,市场瞬息万变,一成不变的产品供给根本无法适应多变的文旅市场需求,新玩法、新体验、新场景开始主导未来的文旅产品开发,治愈、放空、松弛、悦己等切身的情绪体验开始成为价值追求;三是旅游和生活重塑。进入新时代,游客开始深入城市社区及更广泛的生活空间,催生了新一轮的城市生活变革。与此同时,日常生活内容也在加速向旅游度假目的地布局,“门店景区化”成为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空间;四是文旅3.0成为大势所趋。文旅3.0体现的是新质生产力在文旅行业的创新性应用,文化创意已经升级为IP引领,科技创新已经转变为AI驱动,持续生成、持续迭代、持续变革才能赢得新时代的市场竞争,才能构筑起强大的现代产业体系。
《报告》主体分为产业篇、市场篇和专题篇。产业篇具体围绕旅游演艺、主题公园、主题酒店、博物馆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世界文化遗产旅游、乡村文化旅游、旅游文创、文旅小镇、旅游休闲街区等供给侧重点展开,系统梳理各业态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趋势研判。市场篇聚焦行业热点,对康养旅游、节庆旅游、研学旅行、夜间旅游、文化旅游数字化、文化旅游服务、文化旅游国际化等细分领域,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建议对策。专题篇主要聚焦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文旅文创融合发展进行深度研究,并结合区域发展实际,为地方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主创团队介绍:
《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报告2024-2025》是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旅游研究基地的标志性成果,是基地组织编写的第七部年度报告。文化旅游研究基地是中国旅游研究院依托河南大学建设的聚焦文化旅游领域的外设研究机构,主任、首席专家是央视《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程遂营教授。基地现有专兼职人员30余人,在 SCI、SSCI、CSSCI 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 100 余篇,出版《黄河上的古都》等专著30余部,编著出版年度《中国文化旅游发展年度报告》,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以及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项目 60 余项,文化旅游类咨询项目 300 余项,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程遂营,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旅游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主要研究方向:国家文化公园、古都文化旅游。
彭恒礼,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旅游研究基地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非遗传承与保护。
肖建勇,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旅游研究基地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文化和旅游行业智库成员、第十五届郑州市政协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文化旅游融合。
张野,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旅游研究基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旅游管理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旅游演艺、国家文化公园。
(原题:《《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报告2024-2025》正式出版发行》)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报告2024-2025》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