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橙旅游】数智时代,中国入境旅游市场正以开放与创新姿态,拥抱全球游客。数智治理的渗透,让入境旅游消费不再是传统模式的简单复制,而是催生出 “新生与重构”的活力。从社区参与式消费的在地化体验,到虚实交互营造的沉浸感,从数字认证支撑的个性服务,到移动互联驱动的便捷购,再到全品类消费与共创式消费的拓展,“6C” 特征勾勒出当下入境旅游消费的全新轮廓。这些特征如何回应国际游客多元需求?又怎样推动入境旅游高质量发展?接下来,我们将逐一剖析,探寻数智治理赋能下入境旅游消费的变革逻辑与未来走向 。
©摄图网
1.Community—engaged社区参与式的在地化消费
传统入境旅游消费模式长期呈现“单向供给”特征。其服务链条相对固化,通常由“组团社-地接社-定点接待单位”串联而成。在空间布局上,则往往形成“封闭式景区+游客专属购物街”的隔离格局。这种模式容易导致主客关系疏离。部分专属购物区或旅游商店,完全脱离了本地生活的土壤,使得入境游客难以融入当地的生活氛围,消费场景沦为与城市肌理割裂的“孤岛”。
如今,社区参与式在地化消费正构建起“社区组织+居民+企业”的多元供给新生态。从烟火气十足的社区市集,到充满生活气息的非景区日常街区,入境旅游消费的空间正加速向主客共享、浸润本地文化与生活的场景转变。以上海弄堂市集为例,海外游客不仅能与居民一起挑选新鲜食材,更能聆听原汁原味的民俗故事,消费行为悄然升华为深度互动的生活体验。
全链路数字化与移动支付的普及,有效打破了传统消费壁垒。入境游客得以轻松融入社区日常消费场景,与社区的互动模式也随之焕新——从过去的“游客旁观、居民隐身”,迭代升级为“日夜无界、沉浸共创”。在成都的社区夜游中,游客沉浸式学习川剧变脸、打卡夜市人间烟火,便是生动写照。这种场景的跃迁,成功突破了“景区/商圈集中消费”的时空限制,将消费场景深度延展、有机嵌入社区街巷的生活肌理,标志着入境旅游消费实现了从“空间隔离”到“生态融入”的华丽蜕变。
这场变革的核心,是入境旅游消费从“隔离式观光”向“生活化共生”的范式跃升。在数智技术的赋能下,社区已从静态的“旅游背景板”,蜕变为活力四射的“主客共创舞台”。更真实、更温暖的在地化体验,正源源不断地为入境旅游注入蓬勃的生命力。
2.Contextual experiences虚实交互的沉浸式体验消费
回望传统入境游体验,“单线静态化”曾是显著特征。游客在景区内活动多限于“看景拍照”的浅层参与,依赖纸质导览册、语音讲解器等物理载体完成行程。在标准化服务框架下,固定的游览路线与统一的讲解词,往往编织成“流水线式体验”。游客被动跟随,互动匮乏、沉浸感弱,文化传递也仅停留在“橱窗式参观”层面,如同隔窗遥望尘封的历史。
如今,数智化转型正彻底重塑体验逻辑。体验维度从单一的视觉感受,跃升为“全感官浸润+角色化深度参与”。例如在西安的景区,入境游客身着汉服,借助轻量化AR工具“穿越”回大唐市集——指尖抚触千年砖瓦,耳畔萦绕盛唐叫卖,互动间化身长安旅人,实现从历史“旁观者”到“亲历者”的身份蜕变。交互设备与轻量化AR成为新载体,打破了物理物料限制,游客无需携带厚重资料,即可开启虚实交融的文化探索之旅。弹性的体验节奏适配多元需求,虚实场景自由切换让历史文化得以“活态重生”。它不再是单向的讲解灌输,而是可触摸、可互动、可沉浸的立体叙事,让历史成为可对话的“在场者”。
从数智技术应用角度看,“通信网络全面覆盖+数字内容系统化生成” 成为虚实结合的技术基础,推动文化传播从 “符号展示” 向 “亲身感受” 转变:外国游客戴上 VR 设备,就像亲身走在丝绸之路的驼队商路上,不用再靠地图和文字想象,而是以 “旅行者” 的视角穿越时空,重新感受文化参与的深度;数字技术打破了 “固定时间、固定地点” 的体验限制,把过去 “限时打卡” 的模式变成 “随时进入、自由探索” 的沉浸场景,让时间和空间体验彻底改变。
这种变化的本质,是入境旅游从 “看景点” 向 “感受文化情感” 的根本升级。数字技术让展板上的文化符号变成了能走进的鲜活场景——游客不再只是旁观者,而是通过虚实互动成为历史的 “共同参与者”,让文化传播从表面了解升华为情感共鸣的价值传递,为入境旅游增添了更深的体验感和情感吸引力。
3.Customized services数字身份认证的个性化服务
传统入境旅游服务属于基于物理证件的被动响应模式,一切围绕身份证、护照等实体证件展开,呈现出标准化流程、反应滞后和依赖经验的特点。过去的服务主要解决护照查验等基础通关问题,只求满足游客“能入境”的基本需求。服务模式是被动等待游客提出需求才响应,身份信息靠人工登记采集,很容易出现滞后、漏填或写错的情况。文化适配全凭从业人员个人经验,面对不同国家的入境游客,很难精准满足需求,外国游客常因信息不对称和文化差异,遇到服务“不对路”的情况。
而数字身份认证带来的个性化服务,借助数字技术彻底重构了服务逻辑,数字身份成了核心入口。当境外游客绑定支付工具或电子钱包,系统能自动识别游客的国籍、消费喜好等信息。基于多维度数字身份技术,入境旅游服务从 “被动等需求” 变成 “主动预判需求”,语言文化适配不再是难题,系统会自动匹配多语种服务;旅游行程也跳出了 “模板化”套路,系统能根据游客的数字画像智能推荐景点、规划专属路线,让每位入境游客都能享受 “千人千面”的定制体验。
从数字治理角度看这场服务升级,核心是多维度数字身份认证系统打破了物理证件的信息局限。服务形态也实现了全面升级,从过去“单一的通关服务”拓展到“从行前咨询、行中体验到行后反馈的全程定制服务”。更关键的是,数字技术让入境旅游服务更精准了,在确保安全合规的前提下,既能让游客高效通关,又能根据他们的文化习惯提供专属服务,比如精准推送符合宗教习俗的餐饮推荐、景点导览等。
这种转变让入境旅游服务从“被动应付”升级为“主动陪伴”。数字身份就像一座智能桥梁,既守牢了安全底线,又让服务更有温度和精准度,为入境游客构建了更友好、更有吸引力的旅游体验环境。
©摄图网
4.Connected commerce 移动互联赋能的随需随购
过去,入境旅游消费被固定空间和行程计划捆住,呈现出“提前规划、定点消费”的明显特征。传统消费模式是“先付钱后体验”,一旦提前订好来华行程或买好景区套票,就只能在指定区域按既定流程消费。而且过去的支付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靠现金和信用卡,大型商户更占优势,街头巷尾的特色小店很难接入支付系统,不少游客想尝本地小吃,常因没法扫码支付而放弃,临时起意的消费很少发生。
如今,移动互联网打破了这种束缚,让入境旅游消费进入 “随走随买”的新模式。消费模式变成了“随时遇到随时买”的即兴模式,入境游客能像国内游客一样边走边逛、边玩边消费。从 2024 年起,入境旅游的支付环境发生了大变化:境外手机钱包能在内地直接用,外卡支付时会自动换算实时汇率,越来越多的消费场景都支持企业级支付方案,游客拿出手机“滴”一下就能付款,真正实现了“想付就付”。现在,入境游客的消费不再被行程表牵着走,走到哪买到哪的即兴消费成了常态。
从数字治理角度看,“全域网络覆盖和数据打通”为随需随购提供了技术支撑,让消费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发生。入境旅游的支付方式和信任体系也焕然一新:移动支付打破了国界和地域限制,实现跨境互通和全场景覆盖,形成了基于数字记录的消费信任链。更重要的是,游客的消费自主权被重新定义,他们彻底摆脱了按计划被动消费的老模式,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从行程规划到临时消费都能自己做主。过去那种“死板行程表”的束缚被打破,游客能深入体验充满本地生活气息的“鲜活消费场景”,真正实现了消费主导权向游客的回归。
这种转变让入境旅游消费回归“想怎么消费就怎么开心”的本质。移动互联网拆掉了空间和计划的围墙,让消费随时随地发生,让游客能深度融入本地生活,为入境旅游注入了更具烟火气的消费活力。
5.Cross-category consumption 中国购热潮下的全品类消费
过去,入境游客购物多是 “纪念性驱动的单一品类消费,消费品类单一,集中在文化符号类纪念品、手工艺品,像脸谱、剪纸等。购物场景固化,依赖免税店、旅游纪念品商店,体验感缺失,游客以“完成任务”的心态进行采购。且游客对我国商品的品牌与品质也存在短板,难以让境外游客感知中国消费的多元与品质。
2025 年,“中国游”的热度延伸到“中国购”,随着“去中国要带空箱子”在国外社交媒体的热度持续攀升,呈现出中国购热潮下的全品类消费,数智与市场活力共振,入境旅游购物的生态正在迅速重塑。全球消费版图正在全面扩容,“中国购” 反向代购全球圈粉,从传统非遗、手信,到新兴科技潮品、国潮文创,再到长尾小众好物,全品类覆盖,满足境外游客对 “中国消费” 的多元好奇。而购物场景的数智化推动下,AR试妆、跨境电商直播等新形式涌现,游客在线上线下融合场景里 “逛、选、购”,比如外籍博主在跨境直播间下单汉服、智能小家电,体验 “中国消费新玩法”。与其同时,中国商品的品牌与品质全面升级,中国技术创新、生活方式借消费输出,像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让游客看到“中国智造”“中国生活”的魅力。
这一特征与趋势变化的数智基础是“跨境电商+线下消费全渠道数字化协同”,打破场景与品类边界。中国文化表达实现了新生,从“符号化纪念”转向 “当代中国多元解码”,中国文化不再是静态“老物件”,而是科技、潮流、生活融合的“新表达”。这一趋势带来的更关键的变化是重构全球认知,扭转“中国消费”的负面刻板印象,借全品类消费输出中国技术创新力与生活方式,让“中国购”成为展示中国发展活力的窗口,让入境游客买的不只是商品,更是对“今日中国”的全新认知。
这种转变,让入境旅游购物从“单一纪念”升级为 “多元体验+文化交流”。全品类消费成为中国与世界对话的新载体,用商品传递创新活力,用消费讲好中国故事,为入境旅游赋予更厚重的文化交流价值。
6.Co-created consumption社交平台驱动的共创式消费
传统的模式是机构主导的孤岛性消费,入境旅游消费是以机构单边主导。信息传播单向输出,靠传统媒体、专业机构生产内容,游客被动接收,像旅游手册、目的地宣传片,信息流动过程孤独、传播缓慢。入境旅客的消费体验则多为“孤岛模式”,游客间、游客与企业或目的地存在物理阻隔,反馈难以及时传递,更是难以直接影响产品迭代。消费决策路径线性化,游客消费以“搜索-咨询-消费”呈现,走完行程就结束,游客很难参与产品优化,更像“被动接受者”。
再看社交平台驱动的共创式消费,社交平台打破“孤岛”,构建共创生态。信息传播变为双向共创,UGC(用户生成内容)成核心,游客、博主、企业、目的地共同生产内容,境外游客刷到同胞在“China travel”的某一在华打卡视频,会被“种草”,自己体验后又拍vlog分享,形成“内容共创闭环”。消费体验是“参与式迭代”,社交媒体数据实时反馈产品,助力入境游客从“体验者”变“共创者”。与其同时,消费决策路径也变成网状化,社交互动持续影响游客决策。游客边刷社交平台边被“安利”,决策过程融入他人体验、社群讨论,可以随时调整行程与消费选择。
这一变化的数智基础是“数字身份联通+实时互动技术”,让社交与消费深度融合。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符号实现新生,像“簪花围”等传统元素,经社交平台传播、游客共创,从“小众民俗”变为“社交爆款”,激活中华文化的新活力。更关键的是这一趋势正在重构消费与传播逻辑,游客行为、身份从“被动消费个体”变为 “共创传播节点”,文化传播路径从“机构灌输”转为“社交裂变”,入境游客不再是中国文化的“旁观者”,而是通过社交共创,成为文化体验的“参与者”、中华文化传播的 “代言人”。
这种转变,让入境旅游消费从“单边输出”升级为“全民共创”。社交平台搭建起开放生态,游客、企业、目的地携手,用消费共创故事,用社交传播文化,为入境旅游注入生生不息的共创活力。
结语
数智治理下,入境旅游消费的“6C”特征,从在地体验、沉浸感受、个性服务,到便捷消费、全品类覆盖与共创参与,全方位重塑消费生态。这些变化与发展趋势既是技术赋能的成果,更是对接国际需求、讲好中国文旅故事的实践。未来,持续深耕数智融合,这些特征将驱动入境旅游高质量发展,让世界更深度拥抱中国文旅魅力。
(孙梦阳: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入境旅游的相关研究,2015年以来主持两项入境旅游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数智治理下的入境旅游消费6C特征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