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第二届广东博物馆讲解员大赛暨全国“博协杯”选拔赛在广东韶关举行。本届大赛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东省博物馆协会、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承办,以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为契机,旨在提升讲解员的业务和应变能力,为广东省文化宣传系统培养博物馆讲解人才。
来自广东省15个地市博物馆的30名专业讲解员、15名志愿讲解员同台竞技,用声音的温度让千年文明可触可感。
最终,来自农讲所纪念馆的王晓晨、韶关市文化文物景点管理中心的肖玥、广州华侨博物馆的张思奇获得专业组一等奖;来自农讲所纪念馆的秦畅、广州博物馆的李颖红、韶关市文化文物景点管理中心的张瑜获志愿组一等奖。
解码岭南文化基因
文物是岭南文化的具象化呈现。多位参赛选手通过精心设计的叙事结构与充满感染力的生动讲述,将文物、民俗背后的故事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图景。
“你现在看到的,是苏轼晚年创作的最后一篇铭文《九成台铭》的拓片,当我们凝视这些斑驳字迹时,仿佛听见千年韶乐在耳畔回荡。”专业组一等奖获得者、韶关市文化文物景点管理中心讲解员肖玥讲述了苏轼与九城台的故事。
“国家喊你来减肥!”穿着红色练功服的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志愿者讲解员雷法现场示范八段锦中单手举臂、双手托天等动作。
他来自智利,从15岁开始练中华武术,由此爱上了中国文化,目前博士就读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与管理学专业。
雷法的讲解主题为《八段锦的故事》,介绍了八段锦的悠久历史和防病治病功效。“八段锦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受到欢迎,它不仅是一套锻炼身体的健身气功,还展现出中医药文化的生命力。”他说。
红色血脉的青春接力
记者在现场发现,不少参赛讲解员都是“00后”,他们从馆藏文物出发,结合自身经历和工作特点,追忆革命先辈的峥嵘岁月,完成红色血脉的青春接力。
志愿组一等奖获得者、农讲所纪念馆志愿讲解员秦畅从革命烈士周性初的一盏陶灯开始讲起。作为一名在读大学生,秦畅留意到当时的农讲所青年们用于夜读的陶灯。
这盏陶灯伴随周性初的日常生活,跟随其来到豫南交通站,为革命者商议计划、传递情报发挥作用,最终入藏农讲所纪念馆。秦畅从革命青年与陶灯的故事中受到感召,他表示,新时代青年也应肩负起时代使命,发挥青年力量。
“24岁的你在做什么?24岁的刘尔崧用罢工汽笛唤醒沉睡的珠江,24岁的我用声波传递永不褪色的红色信仰。”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讲解员池思霖的讲述聚焦《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同学录》,其记录了刘尔崧、阮啸仙、周其鉴等革命烈士的光辉岁月。
1923年,24岁的刘尔崧在中共三大会议上介绍了广东工人运动的情况,这为其后续领导广州工人运动,组织工人争取合法权益的斗争实践奠定基础。
今年同样24岁的池思霖被刘尔崧的事迹深深打动,她表示,每一代年轻人都在为自身合法权益勇敢发声。
点燃文化星火的坚守
据记者了解,参与该场比赛的讲解员既有来自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有来自民营行业博物馆的文博工作者;既有经验丰富的资深讲解员,也有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晋讲解员。他们因热爱而坚守,以文物为媒,持续点燃观众心中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东莞市可园博物馆讲解员韩慧妤从2006年开始从事讲解工作,步入讲解岗位的19年来,她的解说热情从未退却。
她从岭南画坛宗师居巢的《双鸽图》讲起,讲述东莞可园主人张敬修与居巢、居廉因艺术结缘的兄弟情谊。她表示:“看似寻常的禽鸟图卷,实则含蕴着‘肝胆相照’的知己情义,更蕴含着岭南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比赛最后,多位业内专家、学者及资深讲解员对参赛选手的表现进行了点评。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长、广东省博物馆协会宣教专委会主任委员王维一,羊城晚报主任记者王倩,广东广播电视台大型晚会总导演刘宇蓉,广东省旅游协会导游分会秘书长、国家高级导游陈蕾,广东科学中心外事主管杨帆,广州市导游协会秘书长、全国红色故事金牌讲解员沈莉莉,以及河源市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叶玉珍均对参赛选手的整体水平予以肯定,并从讲解形式、表达能力、内容主题等方面进行点评。
据悉,在该比赛中获得专业组和志愿组一等奖的6名讲解员将作为种子选手参加第二届全国“博协杯”博物馆讲解大赛,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贡献广东文博力量。
(原题:《他们让文物“开口说话” 让文明可触可感 第二届广东博物馆讲解员大赛赛果揭晓》 )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第二届广东博物馆讲解员大赛赛果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