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橙旅游】在旅游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很多人认为 “遍地皆可游”“后来者居上” 是行业常态,但事实并非如此。随着消费升级与市场成熟,旅游行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一些潜藏的逻辑正在重塑产业格局。读懂以下四个基本判断,才能在复杂的市场中找准方向,避免盲目跟风。
©摄图网
一、旅游不是 “普世产业”,并非所有地方都适合搞旅游
“挖个湖、种片花、盖几间民宿就能做旅游” 的时代早已过去。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源于独特的资源禀赋,这种禀赋可能是不可复制的自然风光,如黄山的奇松怪石、张家界的峰林峡谷;也可能是深厚的文化积淀,如西安的兵马俑、北京的故宫。没有核心资源的地方,即便投入大量资金打造 “人造景点”,最终也可能沦为 “昙花一现” 的打卡地,难以形成持续吸引力。比如,一些县域盲目跟风建设 “古镇”,千篇一律的仿古建筑、同质化的商铺,不仅无法吸引游客,还会造成资源浪费。旅游的本质是 “差异体验”,当一个地方失去独特性,自然也就失去了发展旅游的根基。
二、先发优势决定市场格局,后发者难有逆袭机会
旅游市场的竞争,本质上是 “时间窗口” 的竞争。在行业发展初期,市场空白多、游客需求简单,率先入场的目的地或企业能快速抢占心智、积累资源。比如丽江、大理,凭借早期的宣传与口碑,成为几代人心中的 “诗和远方”,即便后来出现同类目的地,也难以撼动其地位。
如今,旅游市场的 “卡位战” 已基本结束。交通网络的完善让游客选择更多,但也让先发目的地的 “马太效应” 愈发明显 —— 资源、资本、人才不断向头部聚集,后发者即便拥有优质资源,也可能因品牌认知不足、配套滞后等问题难以突围。比如一些小众山水景区,景色不输 5A 景区,但因缺乏早期积累,游客量始终难以突破,最终陷入 “酒香也怕巷子深” 的困境。
三、市场已被地标与网红目的地分割,剩下的只有 “内部优化”
打开旅游 APP,推荐列表里永远是那些熟悉的名字:三亚的蜈支洲岛、成都的宽窄巷子、重庆的洪崖洞…… 这些地标性景区和网红目的地,凭借强大的流量吸附能力,已将市场分割完毕。数据显示,头部 5% 的旅游目的地吸纳了超过 80% 的游客量,剩下的中小景区只能在 “夹缝中求生存”。
对于这些非头部玩家而言,“颠覆市场” 已不现实,“内部优化” 才是生存之道。比如提升服务细节,让游客感受到 “小而美” 的温暖;挖掘细分需求,针对亲子、研学、康养等群体打造特色产品;借助本地文化,将景区与民俗体验、非遗传承结合,形成差异化竞争力。与其幻想成为 “新网红”,不如在现有赛道上做到极致。
四、旅游将走向 “纯粹化”,中远途与周边休闲 “分道扬镳”
过去几年,“旅游 +” 概念盛行,旅游被赋予了太多附加功能 ——“旅游 + 地产”“旅游 + 农业”“旅游 + 康养”…… 但随着游客越来越理性,旅游正在回归 “纯粹”:中远途旅游的核心是 “远方的体验”,人们愿意为独特的风景、深厚的文化、沉浸式的感受买单;而周边游则逐渐剥离 “旅游属性”,成为 “日常休闲” 的一部分,周边休闲远方旅游是基于旅游目的地化的空间格局固化分工。
具体来说,中远途旅游的目的地必须具备 “不可替代性”,比如西藏的布达拉宫、新疆的喀纳斯,这些地方的吸引力来自 “远方的稀缺性”,游客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去探索。而城市周边的项目,则应聚焦 “高频、便捷、轻松”,围绕 “吃喝娱乐” 做文章,比如打造亲子农场、露营基地、夜市街区等,满足人们周末放松、日常社交的需求。两者看似相关,实则属于不同的赛道,混淆定位只会导致资源错配。
结语:顺应趋势,才能在新常态下站稳脚跟
旅游行业的新常态,本质上是 “市场成熟度” 的提升。那些幻想 “靠旅游暴富”“盲目跟风入场” 的想法,早已不符合当下的行业逻辑。对于投资者而言,需清醒判断资源禀赋,避免在不适合的地方 “砸钱”;对于从业者来说,要接受市场格局的固化,在细分领域做深做透;对于目的地而言,要明确自身定位 —— 是做远方的 “诗和远方”,还是身边的 “休闲港湾”。
读懂这四个基本判断,不是为了 “唱衰” 行业,而是为了让更多人看清方向。旅游依然是朝阳产业,但它的门槛越来越高,只有尊重规律、顺势而为,才能在新的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张功赞:世界旅游研学组织特聘专家、中景职联副会长)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旅游新周期下的四个基本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