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橙旅游】灵隐飞来峰景区免票引发的热议,核心是国有景区需在“公益属性落地”与“运营现实平衡”间精准施策,而非简单一刀切推行免票或固守门票经济。

一、差异化免票:区分景区类型,精准落地公益属性
免票政策应聚焦核心公益范畴,避免无差别覆盖所有景区。
- 优先鼓励国有公共服务类、文化类景区免票。这类景区依托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或公共资源建成,公共属性是核心定位,免票能打破文化传播与公众体验的门槛,实现文化普惠与公共价值回归,如灵隐飞来峰作为石窟造像群类文化景区,免票即符合“还文化于民”的本质需求。
- 不强制要求商业开发类景区免票。此类景区以市场投资为核心支撑,盈利是运营与持续开发的基础,强制免票会直接冲击企业现金流,违背市场运作规律,反而可能导致服务缩水、项目停滞。
二、梯度化推进:结合区域经济实力,规避运营风险
免票的前提是解决运营成本来源,需与区域经济水平匹配,不可脱离实际强推。
- 经济发达地区可率先试点免票。这类地区财政支撑能力强,且全域文旅配套成熟(如杭州依托西湖文旅生态,能通过周边消费弥补灵隐飞来峰门票损失),可通过财政补贴、全域消费反哺等方式覆盖景区运营成本,降低免票对运营的冲击。
- 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宜强制免票。此类地区财政压力大,多数景区缺乏多元消费场景支撑,门票收入是设施维护、人员工资等刚性支出的核心来源,盲目免票会导致运营资金断裂,最终损害游客体验与景区可持续发展。
三、业态升级的悖论:正视投资成本,理性看待转型难度
“丰富业态减少门票依赖”虽为长远方向,但需直面投资与回报的现实矛盾。
- 理论上,国有景区通过拓展二次消费(文创、餐饮、特色活动等),可逐步降低门票依赖,实现营收结构优化。
- 实践中存在明显悖论:新增业态需大量前期投资,包括场景打造、项目开发、运营团队搭建等,而部分景区(尤其是中小城市或欠发达地区景区)本身缺乏资金储备与招商吸引力,难以承担前期投入,反而可能陷入“想转型无资金,不转型依赖门票”的困境。
四、理性纠偏:避免过度呼吁免票,防范多重风险
当前全域化、无差别呼吁免票(含商业景区)的行为缺乏理性,需及时引导纠正。
- 加重政府财政负担:若强制要求所有国有景区免票,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将面临巨大压力,可能挤占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金,影响区域整体发展。
- 冲击市场主体经营:对商业开发类景区而言,强制免票或道德绑架式呼吁,会造成巨额经济损失,挫伤市场投资积极性,不利于文旅行业的多元化发展。
- 违背行业发展规律:文旅行业的健康发展需兼顾公益属性与市场逻辑,过度强调免票会打破“投入-回报”的平衡,最终导致服务质量下降、景区保护缺位等连锁问题。
综上,国有景区免票需遵循“分类实施、梯度推进、理性务实”的原则:公共服务类、文化类景区优先在经济发达地区试点,同步通过财政补贴、社会资本引入缓解运营压力;商业开发类景区保持市场化运营,鼓励自主探索优惠模式而非强制免票;业态升级需结合景区实际,通过政策扶持(如投资补贴、税收优惠)降低转型成本,破解投资悖论。唯有摒弃“一刀切”思维,才能在实现文化普惠的同时,保障景区运营可持续与行业健康发展。
五、飞来峰预约量设计的合理性与“一票难求”风险解析
灵隐飞来峰设置“工作日3.5万人次、节假日6.5万人次”的预约上限,是基于景区承载能力、保护需求与游览体验的综合考量,整体设计具备合理性,但仍需警惕局部时段的“抢票”现象,不过其与博物馆“一票难求”的本质逻辑存在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一)预约量设计的合理性:三重维度的平衡考量
- 文物保护的刚性约束飞来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部分,现存345尊元代及以前的石窟造像,多数暴露于露天环境,长期受游客呼吸水汽、触碰摩擦等影响。根据文物保护专家测算,每平方米核心造像区域瞬时游客量超过2人,就可能加速岩体风化与色彩脱落。5-6.5万的日预约量,是结合造像分布区域(约0.8平方公里)、游览动线设计得出的安全阈值,既能保障游客基本观赏需求,又能将文物损耗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 空间承载与游览体验的平衡飞来峰景区由石窟造像区、山林步道、附属寺庙等组成,核心游览区域空间有限。参考同类山岳型文化景区数据(如龙门石窟日承载量约5万人次),飞来峰节假日5万的上限已预留一定弹性——节假日游客停留时间较短(约1.5小时/人),工作日停留时间较长(约2.5小时/人),差异化预约量可避免出现“拥堵式游览”,确保游客能正常拍照、聆听讲解,提升体验满意度。
- 配套服务的支撑能力匹配景区现有停车场约1200个车位、卫生间32处、游客服务中心3个,结合杭州公共交通接驳能力(周边有4条公交线、1条地铁支线),5-6.5万的日客流量可通过分时预约(如按每2小时划分时段)实现错峰,避免出现停车难、如厕难等问题。同时,景区现有120名工作人员及50名志愿者,也能在该客流范围内提供基础服务与秩序维护。
(二)与博物馆“一票难求”的差异:风险性质与成因不同
飞来峰可能出现的“抢票”现象,与故宫、敦煌博物院等“一票难求”存在本质区别,前者风险可控,后者则受资源稀缺性与需求爆发双重影响:
- 需求属性与资源供给差异博物馆“一票难求”多因核心展品稀缺(如故宫特展、三星堆新文物展),且室内展陈空间固定,瞬时承载量极低(如故宫珍宝馆每小时仅能容纳500人),而游客需求具有“爆发性”(节假日需求是平日的3-5倍),供需矛盾突出。飞来峰则是“户外空间+广谱性文化资源”,游客需求相对分散,且可通过延长开放时间(如夏季开放至19:00)、增加预约批次等方式扩容,供需调节空间更大。
- 抢票风险的可控性不同飞来峰的“抢票”更可能集中在节假日首日放票时段,而非持续“一票难求”。一方面,景区可通过“分时段预约+动态放票”(如实时监控客流,释放临时余票)缓解压力;另一方面,杭州文旅部门已联动周边景区(如西溪湿地、龙井村)推出“分流套餐”,引导部分游客错峰前往,降低单一景区的预约竞争。而博物馆特展的“一票难求”,往往因展品不可复制、展期固定,供需矛盾难以通过短期调节解决。
- 政策兜底与技术支撑的差异飞来峰作为杭州重点文旅项目,已接入“杭州文旅智慧平台”,可实现身份证实名绑定、儿童老人优先预约等功能,同时对黄牛票实行“人证合一”核查,从技术上遏制倒票行为。而部分中小型博物馆因技术能力有限,易出现预约系统卡顿、黄牛囤票等问题,加剧“一票难求”现象。
(三)潜在风险与优化建议
尽管设计合理,飞来峰仍需警惕两大风险:一是节假日初期预约系统拥堵,二是部分时段核心造像区局部拥挤。对此可从两方面优化:其一,推行“预约提醒+分区域预约”,游客可提前预约特定时段的核心造像区游览资格,避免集中涌入;其二,建立“客流预警机制”,当实时客流达到上限的80%时,通过平台推送提醒,引导游客错峰前往。
综上,飞来峰的预约量设计符合“保护优先、体验为本”的原则,出现博物馆式“一票难求”的概率较低,但需通过技术优化与分流措施应对局部时段的预约压力。这种“刚性承载上限+柔性调节机制”的模式,也为其他文化遗产景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张晓峰为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院长)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张晓峰:关于灵隐飞来峰免门票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