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品橙 | 旅游产业链的新视角,每天带来及时、专业的旅游行业资讯,欢迎查找并添加微信公众账号pinchain

拥挤的港交所,还容得下旅游公司吗?

作者:品橙旅游

虽然赴港上市热潮仍然在持续,但在这场上市盛宴中,“通行证”已经更换。实际上,在港交所拥挤的不是空间,而是真正具备创新基因的优质资产。能够将旅游本质与科技趋势深度融合的公司,才能在这场价值重估中赢得投资。

【品橙旅游】截至目前,活力集团、印象股份、瘦西湖以及锦江酒店等四家旅游公司齐聚港交所门外,新一轮旅游公司赴港上市潮正在持续。与2018年第一轮旅游公司赴港上市的火爆相比,本轮进程显得异常缓慢。

实际上,问题不在于审核时限,而是赴港上市的公司实在太多。

港交所的锣声从未如此密集。2025年至今,已经有近280家公司向港交所递交IPO招股材料,其中约有一半是科技公司。相较过去十年(2015年至2024年)最高时也不过是172家,这一数据在今年7月底前就已经实现。

虽然赴港上市热潮仍然在持续,但在这场上市盛宴中,“通行证”已经更换。实际上,在港交所拥挤的不是空间,而是真正具备创新基因的优质资产。能够将旅游本质与科技趋势深度融合的公司,才能在这场价值重估中赢得投资。

微信图片_20251021111807_1137_6

©即梦AI

年内集齐4家拟上市旅游公司,还有望零突破?

今年首先登场的是活力集团,2024年10月29日首次递表,因财务数据失效,2025年4月30日再度递表;紧随其后的是印象股份于2025年1月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同样因财务数据失效,10月14日,印象股份再次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2025年6月29日,锦江酒店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早在2006年,作为锦江酒店控股股东的锦江资本就曾在港交所上市。直到2022年,锦江资本才被私有化退市。如今锦江系又以锦江酒店的身份第二次赴港上市。锦江酒店从董事会决议到递交申请仅25天,创下国企赴港新速度。实际上,在全球化战略布局下,港交所已经成为A股重要的“出海”通道。9月26日,瘦西湖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上市。

除了锦江酒店采用“A+H”的资本路径赴港上市外,印象股份和瘦西湖均选用了“新三板+H”的资本路径,这两种方式也是当前绝大多数赴港上市公司的选择。印象股份从终止北交所辅导到递交港交所,仅用6个月时间。实际上,活力集团早期也曾在新三板挂牌,并接受科创板上市辅导,最终转战港交所。但活力集团即将面临财务数据再度到期的处境,是否会有第三次递表上市申请,犹未可知。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活力集团外,其余三家均是国资实控,国资背景的企业正集体突围。在港交所正在重新定义何为优质旅游资产的今天,上述四家旅游公司谁会成为被投资者认可的价值标的,早已被投资者明码标价。

越亏越涨?港交所的新逻辑

盈利不再是上市的通行证,亏损也不再是上市的绊脚石。港交所正在用新的标尺衡量企业价值。

2024年8月,港交所修改特专科技公司上市规则,专为尚未盈利、但拥有核心技术能力的企业所设,并将商业化公司市值门槛从60亿港元降至40亿港元。这一政策直接为云迹科技等科技型企业打开通道。作为“酒店机器人第一股”,虽然云迹科技三年连续亏损累计超8亿元人民币,但其在酒店场景机器人市场份额达12.2%,单日在线机器人超3.6万台,这些科技属性指标成为估值核心。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云迹科技在公开发售获得5657倍超额认购,市场用真金白银投票,认可市场价值商业模式。更是在10月16日,云迹科技上市首日大涨26%,报收120.5港元。

更值得玩味的是,在出行领域,盈利与否已非上市的唯一标准。嘀嗒出行作为少数盈利的共享出行平台,上市首日破发22.5%;而如祺出行三年亏损超20亿元,却快速通过聆讯。曹操出行更是在亏损70亿元的情况下依然递表。市场的选择表明:在特定赛道,战略价值比短期盈利更受青睐。实际上,在滴滴事件后,合规运营和细分市场地位成为更重要的考量因素。如祺出行背靠广汽集团和腾讯,在大湾区渗透率超45%;曹操出行拥有吉利支持,定制车车队规模居首。

10月17日和19日,专注于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服务的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通过港交所聆讯,并启动招股。上述两家公司均为美股上市公司,资本路径是“美股+H股”。两家公司均未盈利,但小马智行Robotaxi业务收入增长超3倍。投资者愿意用“为当前亏损提前买单,换取未来自动驾驶万亿级市场的入场券”的逻辑正在成为新常态。

摄图网_401044667_汽车道路自动驾驶场景(企业商用)

©摄图网

什么样的旅游资产最吃香?

从2018年新经济赴港潮,到2020年中概股回归,再到当前的内地企业集中赴港,港交所已成为中国旅游企业国际化的重要跳板。然而,实践经验表明,赴港上市并非万能解药,低估值、流动性差、融资功能受限等问题依然突出。

对于正在排队的旅游企业而言,需要思考的不仅是如何拿到港交所通行证,更是上市后如何维持市值、改善流动性、实现真正的资本价值。港交所正在重新定义“好的”旅游资产。传统的旅游资产,包括景区、酒店、旅行社很难吃香。即便是有国资背景的公司,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港交所,早已不再是畅通无阻的通行证和衡量投资价值的凭证。

经过多轮洗牌,港交所对旅游资产的偏好已然清晰:科技是标配,场景是加分项,流动性是生命线。

得科技者得估值,正成为港交所定义资产的标尺。实际上,传统资产与科技创新的估值鸿沟,正在港交所被持续拉大。锦江酒店虽贵为全球最大,估值却不及规模更小的华住集团;云迹科技虽持续亏损,市销率却远超传统企业。活力集团的AI票务系统、云迹的机器人网络,这些科技要素正成为估值核心。

场景决定天花板,单一业务模式正在失宠。印象股份从实景演出延伸到文旅小镇,瘦西湖文旅从游船观光升级为“船+车+演艺”综合体。多元场景不仅抗风险,更为技术应用提供了广阔天地。

港交所的门槛在降低,但流动性的门槛在提高。早前上市的部分传统旅游资产,上市即巅峰,股价一路下跌,开元酒店、金茂酒店因交易流动性低选择退市。在港交所舞台上,上市只是起点,必须具备持续获得流动性关注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挑战。

对排队中的四家旅游公司而言,上市不是终点,而是接受市场检验的开始。在港交所全球资本舞台上,需要证明的不是过去的业绩,而是面向未来的能力。港交所对旅游资产重新定义的结果是:规模让位于创新,资产让位于技术,单一让位于生态。

毕竟,资本市场从不同情弱者,只奖励那些能够预见未来、并率先到达的企业。‌

(梁青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与平台无关)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拥挤的港交所,还容得下旅游公司吗?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