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橙旅游】实际上,第三次赴港潮已经来临。
2025年上半年,有240家公司向港交所递表申请上市,其中有超过40家公司成功登陆港交所,同比增长48%;募资总额1050亿港元,融资总额攀升810%。
此轮赴港上市潮,自然少不了旅游公司的身影。港交所历经三次赴港上市潮,从新经济推动到中概股回归,再到如今的内地企业赴港,政策加持与市场机遇并存,但港股估值偏低、流动性不足等问题依旧,这是否意味着赴港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摄图网
第三轮赴港潮来袭
自2018年以来,港交所已经经历过两次“大潮”,分别是2018年至2019年的新经济赴港潮和2020至2021年的中概回归引发的赴港潮。
其中,始于2018年由新经济引发的赴港潮中,有包括同程旅行、复星旅文、开元酒店、飞扬集团等在内的8家旅游企业递交上市申请,其中7家通过港交所聆讯实现上市。仅在2018年上半年,就有5家敲响港交所的铜锣。
对于第一次赴港上市潮爆发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港交所推出了历史上力度最大的上市制度改革。其中,推动H股全流通改革、“新三板+H股联动”等举措。改革措施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允许“同股不同权”企业上市。这一举措彻底解决了互联网企业和部分科技企业双层股权架构的局限性,为新经济企业赴港上市扫除了障碍。
但随着更多的赴港上市公司接连破发,一度浩浩荡荡的赴港上市潮,在2019年上半年戛然而止。
在2020至2021年期间,面对包括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实施在内的多重外部因素挑战,中概股纷纷寻求多元化的资本市场布局。华住集团、携程集团等一批在旅游领域内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中概股企业,选择在香港交易所进行二次上市。
今天中概股能实现在港交所二次赴港上市,离不开2021年11月港交所发布《联交所就优化海外发行人上市制度的改革刊发咨询总结》(以下简称《总结》)。《总结》对港交所《上市规则》做了新的修订,特别是对于同股不同权和VIE结构公司,进一步放宽和降低二次上市门槛。
但更多的问题也被暴露出来。特别是港股估值定价偏低,导致原本朝港股狂奔而来的公司不得不考虑放慢脚步。其中,中国中免在2021年11月通过聆讯,但直到2022年8月才上市。
第三次赴港上市热的发端始于2024年4月,证监会提出“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作为回应,港交所推出多条政策来推动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其中就包括在2024年8月优化特专科技公司上市门槛;2025年5月推出“科企专线”等。
对于本轮旅游公司赴港主体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即“A+H”和“新三板+H”。其中,分别的代表是锦江酒店和印象股份。实际上这两个方向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第一波赴港潮时,就有飞扬集团为代表的“新三板+H”上市;而在第二波赴港潮时,就有中国中免为代表的“A+H”。
总体而言,阶段性引发赴港浪潮的原因离不开多方政策的干预,不论是港交所本身的改革,还是证监会的引导,甚至是国外法规的设限。即便在赴港上市中出现不确定性,但无疑为想敲锣的公司提供了新的机遇。
赴港上市主旋律:新三板+H与A+H
当前,对于旅游板块而言,赴港上市的看点,主要集中在印象股份和锦江酒店。
2025年6月,印象股份收到证监会出具的《关于印象大红袍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在此前的2024年12月,印象股份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审议通过拟发行 H 股的议案;2025年1月,印象股份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印象股份自2017年登陆新三板;2020年7月,印象股份谋求冲上北交所(当时是精选层),并接受了兴业证券漫长的上市辅导工作。最终,在2024年5月,印象股份因财务不达标放弃了由北交所转板至A股的幻想。
印象股份从宣布终止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至向港交所递表,耗时半年时间。
当前,同样作为“新三板+H”代表在排队赴港上市的还有由王江创立的活力集团。2024年11月,活力集团首次在港交所递表上市;2025年4月底,活力集团更新财务数据后,二次递表上市。
活力集团的上市之路也比较波折。
2017年9月,活力集团在新三板挂牌,2021年2月基于新三板交易流动性等因素,主动从新三板摘牌退出。
而在这期间的2019年5月,活力集团曾接受申万宏源的上市辅导,计划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但是活力集团基于未来发展计划和融资需求的考虑,于2021年7月决定撤回A股上市申请。
同样,“迫切”想回归港交所的还有锦江酒店,此轮二次上市打的主题是“出海”。
三年前,作为锦江酒店控股股东的锦江资本因同业竞争等问题选择私有化退市。如今,以上交所上市主体锦江酒店的身份卷土重来。
6月4日,锦江酒店董事会审议通过发行 H 股股票并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的相关议案;6月24日,上海市国资委批复同意锦江酒店赴港上市有关事项。6月29日,锦江酒店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仅用一个月时间,锦江系回归港交所蓄谋已久,一气呵成。
有人得意,就会有人失意。
在前两轮赴港潮中,除了成功敲锣上市的,还有一部分未能实现敲锣的旅游公司。诸如,日本旅游零售商环球喜悦、在日本从事酒店物业出租及管理的新龙酒店等。
自2020年4月起,中国奥园旗下的中国文旅集团四战港交所,即便更名为大湾区文旅,还是被港交所拒绝。早在2010年,港交所就已经关闭了房企上市的大门,因此即使是文旅地产也不能例外。
©摄图网
有人上市,自然也就有人退市
与其担心或探讨新一轮赴港潮何时消失,不如多关注如何提升流动性和估值。
这是对经历了两轮赴港上市热潮的国内旅游企业而言,摆在面前最现实的问题。
对国内企业而言,能在A股上市自然是不二之选,不论是A股的估值,还是交易流动性,甚至是投资者群体,都是最完美的。但较为严格的IPO核准制、漫长的审核周期等因素就已经让绝大部分企业望而却步。
反观港交所,所提供的上市门槛相对较低、较短的上市时间等条件,又给了企业新的希望。
但港交所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低估值和交易流动性差。
第一轮赴港潮时,实现赴港上市的开元酒店和复星旅文,已经相继在2021年1月和2025年3月私有化退市。私有化退市的原因,正是股价的持续低迷,且交易不活跃,导致其在股权融资上受限。
实际上,对绝大部分在港交所上市的旅游企业而言,其所能募集资金的机会有且仅有一次,即首次上市发行时。现实情况是,其股价大部分已经是“仙股”,而且这几乎是无解的存在。
(梁青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与平台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