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品橙 | 旅游产业链的新视角,每天带来及时、专业的旅游行业资讯,欢迎查找并添加微信公众账号pinchain

吴秉琪的“刃”,华侨城的“韧”

作者:品橙旅游

对连续四年亏损、累计亏空近290亿元的华侨城而言,吴秉琪的到来,是国资委“懂市场、善经营”用人逻辑的直接落地。

【品橙旅游】2025年9月5日,国务院国资委一纸任免公告宣布,张振高卸任华侨城集团董事长退休,刘凤喜不再担任总经理,深耕地产行业32年的央企老将吴秉琪以党委副书记、董事身份空降,被提名为总经理。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人事更迭。

对连续四年亏损、累计亏空近290亿元的华侨城而言,吴秉琪的到来,是国资委“懂市场、善经营”用人逻辑的直接落地;对这位从华润物业基层干到中建集团高管的职业经理人来说,这场履新,是职业生涯中又一次“临危受命”,也是对其能力的终极考验。

微信图片_20250908091606
©摄图网

变局:一次非典型央企人事震荡

9月5日国资委公告发布前,市场早已暗流涌动。8月29日中国建筑2025年中期业绩会,一向全程参与的副总裁吴秉琪意外缺席。这是他2023年9月加入中建以来,首次缺席关键业绩发布会。同一时间,华侨城半年报的“负号海洋”正刺痛投资者神经:营收113.17亿元,同比腰斩,归母净利润亏损28.68亿元,同比扩大171.52%,房地产业务毛利率跌至5.49%。

在央企序列里,董事长与总经理同时卸任的情况并不多见。尤其当卸下职务的张振高、刘凤喜,留下的是一份连续三年亏损的成绩单:2022年亏109亿元,2023年亏64.92亿元,2024年亏86.62亿元,再加上2025年上半年的28.68亿元,累计亏空超290亿元。对比同期华润置地三年半创造957.4亿元的净利润,华侨城的业绩颓势显得格外刺眼。

更棘手的是,华侨城亏损的不止有地产,文旅业务也增长失速。作为文旅地产模式的领军者,华侨城曾靠“主题公园圈地、地产销售回款”的打法领跑行业,但如今两大板块双双承压:文旅业务虽占营收72.15%,却面临IP同质化、二消占比低的困境,全国欢乐谷项目玩法大同小异;房地产业务更成拖累,营收同比暴跌,土储集中在西安、肇庆等弱二线及三四线城市,去化难度远超一线。

张振高的华侨城时代不是没有努力过。过去三年,张振高推动“轻装上阵”计划,出售上海宝格丽酒店、深圳前海艾美酒店等30余家子公司及债权,将总负债从2923亿元压降至2411亿元,经营现金流也连续4个季度为正。但终究没能扭转业务结构的根本问题,当地产销售这一“现金牛”失能,重资产的文旅项目便成了“资金黑洞”。

张振高在华侨城历任一把手中任职时间最短。华侨城集团首任总经理马志民,1985年授命组建华侨城,1993年(61岁)退休,任职8年;接棒的是时年43岁的少壮派任克雷,2013年(63岁)卸任,任职20年;第三任接棒者是2014年上任的段先念,2022年(63岁)到达退休年龄上限卸任,任职8年;而张振高自2022年4月上任,至2025年9月卸任,虽然只有3年,但已经达到最高退休年限。

摄图网_501011744_时间管理(企业商用)
©摄图网

谋局:吴秉琪的“双央企履历”

翻开吴秉琪的履历,更像是一部央企职业经理人的进阶教科书。没有“空降”的捷径,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沉淀。

1993年,22岁的吴秉琪从同济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专业毕业,加入华润集团,从华润物业的基层干起。

2007年是吴秉琪的“转型元年”。他转入华润置地,从成都区域项目负责人做起,用12年时间完成从区域总经理到集团高管的蜕变。2013年,他兼任华润置地战略总监及成都区域总经理。接下来,由吴秉琪参与主导的西安全运会场馆、成都大运会场馆、西安奥体中心等项目,均一度成为标杆性项目。

真正让吴秉琪跻身“央企名将”行列的,是他在华北大区的战绩。2021年,他调任华润置地华北大区董事长,彼时北京房地产市场正处于限竞房退潮、改善型需求崛起的关键期。2022年,吴秉琪在北京斥资223.8亿元拿下5宗宅地,当年北京片区签约金额突破521亿元,一跃超越大湾区板块。正是这份出色的成绩单,使吴秉琪2022年7月升任华润置地总裁。

2023年9月,吴秉琪跨界加入中国建筑集团,任副总经理、副总裁。彼时中国建筑虽有“建筑一哥”的名号,但地产业务缺乏协同。吴秉琪到来后,积极推动地产业务整合。2024年中国建筑新增土地储备882万平方米,总购地金额1385亿元,房地产业务销售额4219亿元,超越保利发展位居行业第一,实现了从“建筑巨头”到“地产新霸主”的跨越。

吴秉琪的两段央企经历,在华润,他懂地产开发与商业运营;在中建,他懂工程降本与资源协同。

破局:吴秉琪的“三把刃”砍向哪里?

吴秉琪到任后的第一件事,不是召开全员大会,而是带着团队扎进了项目一线。8月29日,吴秉琪到任当天,就已火速推进工作,重点是了解华侨城集团整体发展战略及地产业务板块的相关工作。

华侨城当前最紧迫的,是短期债务压力。截至2025年6月末,总负债2410.86亿元,其中流动负债1491.03亿元,短期债务占比61.85%,超六成债务集中在一年内。尽管经营现金流连续4个季度为正,但25.55亿元的净额,面对近1500亿元的流动负债,仍显杯水车薪。

如何转型,如何再平衡文旅地产模式?华侨城的问题,到底是模式错了,还是执行偏了?争论不休的不仅有华侨城集团内部,市场舆论也从未停止。形势变了,需求变了。过去华侨城把太多精力放在了地产上,着急变现;文旅成了圈地工具。如今文旅地产原有的文旅引流、地产变现的发展模式,却没有改变。是让文旅的归文旅,地产的归地产,还是有新的提法?仍需等待。

比业绩亏损更可怕的,是内部信心的流失。2025年上半年,华侨城员工跟投“被套”事件引发热议。更令人揪心的是,云南德宏芒市103地块、华侨城坪西项目等跟投项目,或烂尾或停建,员工血汗钱打了水漂。

对投资者而言,吴秉琪到来,已释放出积极信号。9月5日公告发布后,华侨城A股价收盘时上涨1.35%,打破往日的沉寂。

定局:五年窗口期?

现年54岁的吴秉琪,正处于央企职业经理人的“黄金年龄”。按照中组部和国资委规定,央企领导退休年龄一般为60周岁,视情况可放宽至63周岁,这意味着他有至少5年时间,最多8年时间,来重塑华侨城。

每个时代的华侨城都肩负着不同的责任与使命。马志民时代的华侨城是大而全,涉及的业务种类繁杂,涵盖了旅游、电子、纺织、照相机等30多个行业。任克雷时代的华侨城,大力瘦身,确定了持续至今的三大主业:旅游、地产和电子,“文化+旅游+地产”的业务经营模式也随之确立起来。段先念时代的华侨城,则延续了其在西安时的“曲江模式”,延伸出“文化+旅游+城镇化”、“旅游+互联网+金融”两大模式。张振高时代的华侨城,则回归到“文化+旅游+地产”的模式。

对整个文旅地产行业而言,吴秉琪能否带领华侨城走出困境,走何种发展模式,具有“定局”意义。过去的二十多年里,狂飙的文旅地产,经历了短暂的花期,从野蛮生长到快速凋零,最终在2020年后被紧急刹车。经历房地产时代大起大落的文旅地产上市公司们,早已风光不再,只剩苟延残喘。

华侨城作为开创者,其如何转型备受行业关注。特别是对当下的文旅地产发展模式而言,去文旅化的趋势依然不见减弱。融创、万科、万达等大型房企,近年均出售部分或全部文旅资产。

如今,吴秉琪接过华侨城的“红旗”,面对的是更复杂的市场环境、更沉重的业绩包袱。他手中的“刃”,是32年央企实战积累的经验;华侨城的“韧”,是40年文旅地产沉淀的品牌与资产。当“刃”遇上“韧”,能否劈开290亿亏损的困局,让这家老牌央企重焕生机?

(梁青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与平台无关)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吴秉琪的“刃”,华侨城的“韧”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