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橙旅游】近日,莱茵体育(000558.SZ)召开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更改公司名称、证券简称等相关议案。
会议以高票通过确认,公司名称由“莱茵达体育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成都新天府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由“莱茵体育”变更为“天府文旅”。
实际上,上市公司更名并非简单的名称变化,往往意味调整了战略方向,变更了业务,置换了核心资产,更大的变动甚至可能是实控人易主。
再见,莱茵体育;你好,天府文旅
为了这一刻,成都国资委耗时十年之久。
成都国资这一成绩的取得,既有运气的成分在,也有实力的因素在。
2015年,成都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文旅”)谋求获得外部资金支持其开发西岭雪山。当年4月,成都文旅获得天府华侨城以2.6525亿元的资金。
但在7月,成都市国资委就宣布在保持成都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成都文旅集团)控股地位不变的前提下,成都文旅拟增发2000万至2300万股份,引入3至5家无关联关系的包括做市券商在内的社会投资者入股,力争募集资金不低于4亿元,用于新建滑雪项目和收购集团内部优质旅游资源(如宽窄巷子项目等)或市属其他旅游资源。
显然,天府华侨城的注资没有满足成都文旅的需求。同年12月,成都文旅借由新三板进入资本市场。这是个美好的时刻,也是尴尬的开始。成都文旅在新三板期间没有获得融资。
在此期间,作为其控股股东的成都文旅集团也没有闲着,一直在物色“借壳”的机会。
2019年6月,随着莱茵置业由房地产转型文体莱茵体育失败,只能被迫走上卖壳自救的道路。于是,作为成都文旅全资子公司成都体投集团趁机成为莱茵体育的控股股东。
随即在2020年11月,成都文旅集团开启筹划将成都文旅注入到上市公司莱茵体育的计划。并最终于2023年12月将成都文旅66.67%的股份注入莱茵体育。至此,成都文旅的财务报表被纳入上市公司。
几乎同一时期,被搁置许久的莱茵体育迁址事宜也被提上日程。同年11月中旬,莱茵体育的注册地正式由杭州市迁至成都市。
见好就收的成都文旅,也在2024年7月主动退出新三板,既保全了面子,也留住了里子。
实际上,在莱茵体育2024年半年报中,其文化旅游业务的收入已经占到总收入的80%以上,体育业务占比不足3%,房地产业务不足15%。不论是从其所属行业分类,还是日后谋划的发展战略,莱茵体育更名已经是势在必行。
至此,莱茵体育成为历史。成都国资委也达成了蓄谋已久的阳谋,拥有了一家本土的文旅上市公司。
再见,南纺股份;你好,南京商旅
无独有偶。
2023年11月底,南纺股份(600250.SH)更名为南京商旅,全称由“南京纺织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南京商贸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商旅意在突出其“旅游+商贸”双主业发展新格局。
实际上,南纺股份更名的背后是来自两次股权收购。一次是收购南京秦淮风光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秦淮风光);一次是收购南京南商商业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南商运营)。
南纺股份曾是A股的知名“网红”,但这个“网红”当得并不光彩,因其在2006至2010年财务造假而显为人知。
虽然,证监会并未让其退市,被拆穿谎言的南纺股份在战战兢兢中度过了数年。
此时,南纺股份正在酝酿一件大事。
2017年12月,南京市委、市政府以南京商贸旅游集团为主体组建南京旅游集团,并将南京旅游集团作为南京市旅游资产资源整合平台,南纺股份作为南京旅游集团下属唯一上市公司,目标是将其打造成为经营性旅游资产资源的证券化平台及运营平台。
确定了目标后,南纺股份小操作不断,积极出售其持有的纺织资产,为后续注入旅游资产做足了“清壳”准备。
2019年6月,南纺股份壮着胆子作出了以2.72亿元收购秦淮风光51%股权的决定,同年11月,证监会核准批复。随后,景区水上游览业务成为南纺股份主营业务之一。
有了收购秦淮风光的先例,南纺股份的胆子更大了。
2020年12,在南纺股份再次出手,拿下以百货零售为业务主体的南商运营51%股权。南纺股份认为商业零售是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推手。
至此,南纺股份通过两次收购,实现了布局旅游和零售业务,在原有贸易主业的基础上,逐渐初步构建了“旅游+商贸”双主业发展新格局。
2024年上半年,南京商旅实现收入3.99亿元,净利润2760.70万元。其中,秦淮旅游贡献净利润5070.55万元;南商运营贡献净利润549.38万元,按照持股比例兑换,合计贡献净利润2866.16万元。而原有的进出口公司贡献净利润仅为41.28万元。
实际上,南京商旅的净利润主要由秦淮旅游和南商运营提供,而营收规模主要由进出口公司支撑,由此构成南京商旅的“旅游+贸易”双主业。一旦旅游业务的营收超过贸易部分,且南京商旅持续出售纺织资产,并持续注入旅游资产的情况下,南京商旅将会是一家真正主打旅游战略的旅游上市公司。
2025年,文旅上市公司更名潮会来袭么?
近年来,旅游上市公司易主或资产变更的事件,时有发生。那么,在2025年,又有哪些文旅上市公司可能会更名呢?
其中之一便是凯撒旅业。2023年底,凯撒旅业完成重整,实控人易主为青岛市北国资,控股股东变更为青岛环海湾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环海湾文旅)。虽然青岛市北国资延续了凯撒旅业原有的三大核心业务板块,但随着凯撒旅业目的地业务重心已由三亚调整为青岛。虽然凯撒旅业改名并非一件易事,但“海湾”的字样也已开始启用。
不论何种操作,实控人最想要的是上市公司的壳,本质上要发展自有品牌。而凯撒旅业原有的“凯撒”品牌,完全可以打包到旅行社主体部分,成为其中的一个子品牌。青岛市北国资要打造的是青岛环海湾集团这一品牌。
如此看来,凯撒旅业日后更名为环海湾文旅也并不是不可能。
其次,免税是近年来资本运作比较活跃的板块。
特别是2025年1月14日,格力地产以资产置换的方式,将珠海免税51%股权注入上市公司,并逐步退出原有的房地产业务。数据显示,资产合并报表后,2024年上半年,格力地产营业收入为19.36亿元,其中房地产业务为4.01亿元,占比20.71%;免税品收入为12.50亿元,占比为64.56%。
对此,已经有股东迫不急待地在投资者平台指出:格力地产已经成功置换免税业务,且股票名称已经无法体现其主营业务,是否考虑更名?显然,格力地产更名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此外,还有尚在运作并购海旅免税的海汽集团。
对于海汽集团而言,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收购。从2022年5月至今,海汽集团对海旅免税的收购方案多次调整,海旅免税的估值也由50多亿元一度下调至20亿元出头。
数据显示:2022年和2023年前11个月,海旅免税收入分别为33.74亿元和36.25亿元,对应净利润分别为1.37亿元和6079.56万元;而海汽集团在2023年收入只有8.42亿元,亏损6896.88万元。
这无疑是一场“蛇吞象”的资本游戏。2024年海南离岛免税市场的阶段性走弱,让这场收购又增加了些未知。但耐不住股东对并购成功后的期待,甚至有股东在投资者平台已经给海汽集团想好了新的名字“海南旅游”。
往远了看,近年来更名并转向文旅的上市公司,还有宜昌交运更名为三峡旅游;祥源文化更名为祥源文旅;有转型向文旅的上市公司,自然也就有转型离开文旅的上市公司,如北部湾旅到新智认知。从实际情况来看,换了马甲,调整了方向,变更了业务,置换了资产。更名并非简单的文字游戏,其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战略转型与业务变革。
换新名走新路,没有两把刷子,以后的路要想走顺,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梁青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与平台无关)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春节特稿|换新名走新路:上市文旅公司更名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