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橙旅游】8月16日夜,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乌盖苏木的东乌盖沟,一场毫无征兆的山洪撕裂了宁静的戈壁滩。五户家庭、13名露营者(含刚刚高考完的学生)在自发选择的野营地瞬间遭遇灭顶之灾。截至完稿,惨剧已致10人遇难,2人失联,搜救仍在泥泞中艰难进行。仅仅三周前,河北兴隆县“北京山谷”项目内的“青普·银河营地”,50余名露营者在暴雨红色预警下被置于紧邻泄洪道的危险区域,最终酿成3人遇难、4人失联的悲剧。
短短一个月内,两起惨烈事故,一处在完全野外的“灰色地带”,一处在商业运营的“正规”营地,却都指向同一个核心问题:在露营经济高速扩张的狂潮下,安全保障体系正被远远甩在身后。 作为一名露营行业从业者,目睹这些用生命书写的警示,深感痛心之余,更觉行业安全升级刻不容缓。
被洪水冲毁后的营地成为一片荒地,作者供图
行业狂飙下的安全失速
露营产业近年呈现爆炸式增长。数据显示,中国营地数量较前3年激增超60%,核心市场规模已突破两千亿大关,未来潜力巨大。社交媒体上,“逃离城市”“野奢露营”的浪漫叙事吸引着无数人涌入山谷、河滩、森林。然而,繁荣背后是安全规范的严重滞后:
野蛮生长与标准缺位: 无论是纯野营爱好者,还是部分商业营地运营商,对露营地的地质风险评估、气象灾害预警响应、应急逃生预案等关键环节,普遍缺乏科学认知和统一强制标准。北京山谷营地公然选址在泄洪道上,主办方无视红色预警强行安排活动,是商业主体安全责任缺失的极端体现。而内蒙古事件中,游客自发进入非景点的山洪沟道下游扎营,则暴露出公众户外风险教育的匮乏。
监管滞后与权责模糊: 面对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露营形态(从公园草坪到深山野谷),现行法规和管理体系显得力不从心。对于非景区的野外露营,事前风险提示、事中监管几乎空白,事后救援也因位置偏僻而困难重重。即使是公园内的露营,相关管理规定也往往滞后于实践发展,对新型装备(如大型天幕)的安全管理、极端天气下的应急响应流程缺乏细致规范。
风险认知的偏差: 社交媒体过度渲染露营的“诗与远方”,却弱化了自然的无常与潜在危险。许多游客仅凭线上攻略,网红推荐就贸然深入风险区域,缺乏识别山洪前兆(如上游乌云、雷声、河水突然变浑)、掌握紧急避险技能(如“垂直方向、向两侧高地逃离”)的基本能力。夜间山洪的突发性和破坏力(如内蒙古幸存者描述的“黑色大浪瞬间吞噬一切”)远超常人想象。
筑牢安全防线:从业者视角的破局之道
作为行业一员,我认为解决安全短板,需构建覆盖全链条、多方协同的防护体系:
源头把控:科学选址与强制评估。
商业营地: 必须立法明确禁止在泄洪区、地质灾害易发区、行洪河道等高风险区域开发营地。营地建设前,强制进行专业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气象水文条件分析,并纳入审批环节。选址安全应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
公共引导: 林业、自然资源、文旅等部门应协作,在潜在高风险的野营“热点”区域(如山沟、河滩入口)设立清晰、醒目的风险警示牌,明确标注汛期禁止露营等信息,并提供紧急联络方式。利用地图APP等数字平台推送区域风险提示。
过程管理:健全预警响应与应急机制
实时监测与联动预警: 商业营地必须配备可靠的天气实时监测设备(或接入当地精准气象服务),并与当地应急、防汛部门建立直通预警信息接收渠道。收到黄色及以上预警时,必须启动应急响应预案。
强制撤离标准与演练: 制定清晰的、不同预警级别下的行动指南(如橙色预警停止接待新客,红色预警立即组织全员撤离至预设安全避险点)。预案不能停留在纸上,需定期组织全员应急演练,确保流程畅通、人人知晓。
应急能力建设: 营地应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救生衣、绳索、高频对讲机、医疗包等),配备受过基础救援培训的工作人员,并与周边专业救援力量(消防、蓝天救援队等)建立快速响应联动机制。北京山谷事件中,从险情发生到专业救援抵达间隔过长,凸显了此环节的致命缺陷。
能力提升:强化行业自律与公众教育
行业规范与认证: 行业协会应牵头制定并推广露营地建设与安全管理规范,推动行业自律。探索建立营地安全评级或认证体系,引导消费者选择更安全的服务。
从业人员培训: 强制要求营地管理者、向导等关键岗位接受系统的户外风险识别、应急管理和急救技能培训,并定期复训。
全民安全教育: 政府、媒体、平台、营地经营者需协同,加大户外安全知识普及力度。重点宣传汛期山洪、雷电、地质灾害等风险的识别与避险常识(如“方向垂直、撒腿就跑、高处优先、信号求援”),将其融入营地入园提示、行前告知、在线预订页面等各个环节。改变“野趣即浪漫”的片面认知,树立“敬畏自然、安全为先”的露营文化。
每一次露营悲剧,都如重锤敲击行业警钟。内蒙古戈壁滩上散落的汽车残骸,北京山谷泄洪道旁沉默的帐篷遗迹,都在无声地拷问:在追逐“诗与远方”的露营经济狂飙路上,我们是否将安全置于首位?每一顶帐篷下,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与家庭的牵挂。 二千亿的市场规模令人振奋,但若不能同步筑牢以科学选址、严密预警、高效响应和全民教育为核心的安全堤坝,行业的繁荣将始终蒙上黑色阴霾。安全,不应是贴在墙上的标语,而必须成为融入露营产业的基因。这既是对逝者的告慰,更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我们经营着十多个营地,每到暴雨预警就彻夜难眠,”一位从业者沉痛地写道,“每一顶帐篷下都是一个家庭。内蒙古那13位遇险者,原本也可能在我们的营地。” 这句发自内心的感慨,正是对整个行业最沉重的警醒:筑牢安全防线,刻不容缓。
(作者朱志鹏为向果露营创始人,资深营地从业者)
转载请注明:品橙旅游 » 露营业者痛心追问:黑色警示下,安全堤坝何时筑牢?